什么样的邮票有价值?
谢邀! 这个问题有点难答,而且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我只能说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邮票的价值都不可能高于其所记载的信息。也就是说,邮票价值的大小与其所载信息量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比如1974年《毛泽东同志万岁》纪念邮票,J186,全套2枚,面值一共才3分,但是发行量超过5亿,目前一套全新品的市价不过十几元,简直不值一提;而其2009年再版的新全品市价也不过3元/套(我买过)。又如1974年的《中国民航》普通邮票,J188,全套7枚,面值高达1.9元,但是由于当时国内航空邮件不收取邮资费用,这套邮票的发行量估计非常大,如今一套全新品的价值也不及《毛爷孙》,只值几元钱。当然这些邮票已经基本不具备收藏和投资的价值了——作为曾经的中国邮政职工,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种“低面值、高发行量”的邮票,在当时是完全符合发行体制要求的,就是用来满足边远地区群众通信所需要的。
其次,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票面的设计图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设计的非常有特色,或者寓意深刻的邮票受到追捧,例如中国首次发行的志号T.46《祖国风光》系列邮票中的泰山、黄山、长江三峡3枚,由于图案设计上巧妙利用国画的构图方法,空灵缥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令人过目不忘。而同样发行于1980年的JT字头第三组《牡丹》邮票中,第2枚“魏紫姚黄”选取了北宋著名画家徐崇嗣所绘的《百花图卷》中的一朵牡丹花,用双联张的形式呈现出来,整幅画面繁花似锦,灿烂夺目,让人沉醉其中。这样的图案设计自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一旦出现,必然会被集邮者收入囊中。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印制工艺。这里说的主要是雕刻版的印制工艺,因为雕刻版是需要留痕的,因此每一枚邮票的图形都是“有迹可循”的,在雕刻过程中,设计师会根据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把图形“刻”出来,因此不同的设计师其雕刻版的邮票给人的视觉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喜欢雕刻版的人往往对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找出对应的邮票,将其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