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宝有收藏价值吗?
同治帝即位时年周岁,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至光绪七年(1881)去世,共在位十五年。此钱系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铸行的“咸丰大钱”中的一种,因同治皇帝此时只有六岁,故钱文“同治”取“大清同庆”之意。 据史书记载,当时由于军费支出的需要,户部钱局(后改称宝泉局)于咸丰九年(1859)先以雕母试铸了“咸丰元宝”当千、当五百及当百三种,后因币值过大难以流通,遂改为当五十、当四十和当二十。又因为当时各省督抚纷纷上贡钱样请铸行钱,以图获利,于是户部便委托顺天武备学堂用铜锅熔炼铸造了一批“咸丰元宝”。至于此“咸丰大钱的材质是否真的如郭若愚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洋铜(即外国铜)铸成的,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现有资料来看,首先明确的一点是“咸丰元宝”非银质或金质的钱币;其次,“咸丰元宝”的铸造材料虽为红铜,但制作较为精良,表面光洁度较好,文字端庄圆润,轮廓分明,立体感强,具有较深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从目前已知的“咸丰元宝”的铸行情况来看,其版式多样,品种繁杂,根据其背面字符的不同可分为“背满文”和“背汉文”两大类;而根据其钱文书写风格的细微差异,又可分别归入“宝泉局品”与“宝源局品”两个系列,其中“宝泉局品”又可再细分为“宝泉局常制”与“宝泉局花制”“宝源局品”亦可划分为“宝源局常制”“宝源局花制”等数个品种。 在众多的“咸丰元宝”品种之中,最受收藏家们青睐的要数“背满文”、“背汉文”以及“双旗”等版式,尤其是“双旗”版别,因其发行数量相对较少且为清代钱币中的珍品而备受关注。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等相关文献记载,“咸豐寶幣”鑄行時,曾頒布“錢鈔則例”對鑄錢工序作出規定,其中就包含針對銅材質地的檢驗課程。因此可以說,“鹹豐寶幣”是由內務府監造,並在得到戶部同意的情況下鑄造的。
但是,目前學者們對於“咸豐寶幣”是否全部或者部分由黃銅鑄成還是有爭議的,部分學者主張“咸豐寶幣”的部分或者全部由紅銅鑄成,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對當時清廷經濟狀況的考慮。與“咸豐寶幣”不同,清中期及以前鑄行的錢幣多為黃銅或者黃白銅鑄成,而到道光之後才大量使用的紅銅,從成本上計算,紅銅遠低於黃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