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邮票有价值吗?
1986年,我国发行了T.40《中国鸟类》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图案分别选取了黄胸鹀、黑琴鸡、褐马鸡和环颈雉四种鸟类的羽毛及背部全景。其中,第四枚“环颈雉”,由于画面色彩艳丽,图案精致,深受集邮爱好者喜爱。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枚邮票其实是一枚“错票”! “错票”的名称听起来好像有点贬义,但实际上是指因设计或制版差错而导致漏印或误印的邮票,它属于邮票的一个品种,具有邮政发票的功能,可以合法地用于邮寄信件。 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各国的邮票中,因设计或制版引起的错误率大约在千分之四左右。也就是说,每发行一百万张邮票,就可能有一张错误邮票问世。这些“错票”虽然被确认为正式票品,但却未能印制在邮票上。它们的出现,通常是印刷厂的操作失误或者设计人员的疏忽导致的。 当这些“错票”被发现并记录下来之后,它们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漏印票”。不过,这种“漏印票”并非真的漏掉了,因为印版的刻字是固定的,不可能出现空字的情况;所谓的漏印,实际上是应印的图案没有印上去罢了。 1975 年 2 月,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菊花》特种邮票,全套 308 枚,由孙传哲先生设计。这套邮票的图案采用高倍放大镜下对菊花的花蕊进行描绘的方法制作而成,工艺十分细腻精巧。但由于放大镜下的景物不可避免地存在透视的现象,在图案中出现了明显失实的线条——花枝和花瓣都被拉长了。
这一疏失也被细心的人们记录了下来,成为“错票”中的经典之作。尽管这套邮票被广泛用作邮资凭证,但其在正式发行之前,相关方面就已发现这一问题并将它修正了。这种明显的“错票”现在已很难见到。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一些其他的问题也会造成“错票”的诞生。例如,在即将发行的邮票设计图稿上签字盖章时,由于设计师不慎将自己的名字误写入图稿中,从而导致这张图纸最后变成了“错票”。 还有一些“错票”是由于译名引起的。在这些“错票”中,英文的称谓是错的,中文的解释却正确无误。比如 1981 年美国发行的《华盛顿纪念塔》邮票中的“ Washington's Memorial ”就应是“华盛顿纪念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