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还有什么研究价值?
《1984》作为“反乌托邦”经典,以独特的方式让读者认识了极右翼政治的极端危险性——这种极端危险性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有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非极端。 正如书中描述的,如果反对者仅仅是少数,那么极右翼可以运用暴力将其排挤出社会、压迫其至死;但问题是,如果反对者是多数呢?难道要杀光所有支持极右翼的人吗?但这显然不可能实现。
于是人们只能寻求一种妥协和平衡,在极右翼所主张的社会中保留一部分权力给反对派,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但这种做法又必然使得极右翼得到部分的补偿从而壮大自身的力量……如此循环往复,极右翼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难以消灭,直至整个社会都被他们完全控制。
因此我认为奥威尔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未必没有考虑到这一层含义——即如何在防止极右翼崛起的同时不扼杀自由主义的价值。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这个问题更有意义,因为中国现行的体制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党制,党掌握了几乎所有领域的权力。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很接近极右翼政权,仅仅需要少数人的领导就可以发动大规模的国家机器来压制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无论是通过暴力还是非暴力手段)。
当然,中国目前的制度还存在着民主的空隙,让人们可以通过选举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虽然执行层面存在很大问题。中共也面临着如何逐步放开市场、扩大公民自由空间的问题。如果说在八十年代这还是一项极右的方案的话,那么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已经是共识了。因此可以说中国社会在这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必须指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进步模式,因为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革命”——也就是说现有的统治阶级并未主动放弃部分权益给反对派。而《1984》最大的讽刺恰恰就在于党自以为是在为人民谋利益因而有权支配一切资源,但事实上却是人民在为自己谋利益而放弃了一部分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