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有假人民币吗?
有,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1948年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 由于当时国民党的货币发行政策是“无限制”发钞,加上其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的徐堪是个银迷,听说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印钞票,导致法币迅速贬值。到1948年底,10万亿元的发行量只兑换了2500元的黄金和美元储备。
这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穷苦大众来说是致命的,很多人拿着刚刚发了工资的纸币去购买物品,回来的却是空手和一叠堆砌起来的票子。老百姓对政府的信用彻底丧失,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后来为了挽救危机,国民党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停止金圆券的发行,改发银元券。但此时政府手里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货币资产,因此新发的银元券实际上是以法币为基础发行的,即每元银币洋券折合2000元法币。
到了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的败局已定,为了挽救危局,他们又急急忙忙发行了人民圆券,规定1元人民圆券兑1元银元券,同时严令禁止银元券流通。然而此时政府已经没有多少实物资本,很多物资都已被运抵台湾,留在大陆的只不过是些虚架子,所以这种以纸换纸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挽救危局。
第二次就是建国初期我们自己的滥发钞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财政也十分困难。当时我们既没有外汇也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但为了发展经济,还是大量印刷钞票。从1950年至1953年,我国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总金额达60多亿元,平均每年近13亿元。 这些钞票确实发挥了作用,解决了许多急需问题。但后来随着经济建设计划的加大,需要解决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而国家的财力有限,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于是有些东西就用票子来换取了,比如工厂生产的商品先不交国家统一调配,而是留在企业里,企业先拿到钱再去进货,这样资金就重复了,其实就是把本应在以后环节挣的钱现在提前给发了。这当然会加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