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发钗为什么有金字?
这种金冠是清代的“花簪”,又称“金花”、“绒花”等,是用丝绸、绒布等材料制作成图案,再用金属扣或塑料铆钉固定在头饰上的一种首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笄”(古代女子盘发后用笄扎起),唐代出现“牡丹钿”;宋代开始流行“梅香簪”和“菩萨髻”;元代出现了“灯笼簪”“福字簪”“如意簪”;明代有“刘海戏蟾簪”“方胜簪”“荷叶钗”;清代则有“凤穿牡丹簪”“祥云菊花簪”等等。 这些发簪虽然用料和造型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属于实用性的发型装饰品。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开始留短发,以前用来固定发辫的发簪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许多商家就把原有的花卉、文字、动物等图案改成英文、法文,或者绘制西洋式的图案,把原本中式的发簪改成了西式的发夹。 从题主图中可以看出这支花簪整体设计是传统的“S”形,上面分别用中、英、汉三种文字书写着“万事如意”“百年好合”“福禄双全”字样,下面则绘有一只蝙蝠,象征“福气满满”;旁边两朵祥云纹样则是典型的寓意吉祥的“祥云图案”。
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碰撞出的华丽火花,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寻求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不再像民国时那样刻意追求中式的发型和服饰,但是一些特殊场合或是传统节日,人们还是会选择中式风格来打扮自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早已成为全民共识。像图中这样一支兼具古典美与浪漫主义色彩的花簪就颇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