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十二年谁统冶?
198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提名时任“总统”蒋经国参选,而以李登辉为首的国民党籍人士则联合成立“民主进步党”,挑战国民党的垄断地位,两党展开竞争。这次选举中,由于国民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李登辉,导致蒋经国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只有50.6%,而李登辉则以49.4%的得票率成为新的台湾“领导人”。 为了应对李登辉为首的“新党”挑战,国民党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是拉拢中间选民(包括很多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为此国民党于1993年进行了改革,由单一党制改为党内有不同派系的候选人共同竞选的党首选举制度;二是巩固自己的基本盘,即大陆移民及其后代所拥有的选票,为此国民党大力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积极寻求与大陆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由于国民党在基本盘和中间选票上都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即使在1993年和1997年的两个大选中,被李登辉等所代表的“新党”拉走大量选票,依然可以稳稳地坐住“执政”地位。尤其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全国人民都洋溢着一股自豪感,台湾同胞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大陆能收复香港,难道还收不服Taiwan(台湾)吗”!于是,李登辉等人再怎么折腾,在国民党的基本盘中,仍然无法将国民党拉下马。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减弱,民众获取信息更加多元化,政党政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意愿都在不断提高,而在港澳地区,各政党更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争取选民,特别是年轻选票。 21世纪以来,民进党利用族群和政治斗争获得的选票明显减少,国民党依靠大陆移民及二代的选票却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实行的是比例代表制,各个政党的得票率都会转化为各个政党相应的投票比例,虽然民进党的得票数一直落后于国民党,但所获的选票却高于国民党,因而所占有的议席反而要多于国民党。例如在第一届海峡论坛大会期间举行的首次“两岸议员圆桌会议”上,尽管国民党参会的中央委员人数明显多于民进党的一级党部主委人数,但却未能占据多数席位,甚至在发言时都要轮流先让给民进党。这种因选票分配导致的权力失衡现象,显然对国民党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