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如何加工翡翠?
翠料到了明朝末年,已经不再从缅甸进口,而是由广州的“洋行”从印度采购,运输路径是沿海北上至天津,然后穿过运河到达北京。 这些玉料运到中土后要先送到工部的玉作,由玉作匠人进行设计、打磨和雕琢,最后制成各种玉器。 但工部玉作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还是那么几间房子,还是那些匠人,要同时承担制作传统宫廷用器和陈设品以及外藩进贡、地方上捐输上来的各种玉器,实在忙不过来。这时他们就想起了自己的同行——铸造铜器的炉匠,希望借用他们的设备给自己琢玉。
当时京城里做玉器主要使用两种工具:一种叫做“解玉砂”,由金刚石和石英混合而成,形状像沙子,用来磨蚀玉器;另一种称为“冲玉棒”,是用铁做成锥状,顶端锋利,用于在玉器上打眼。这两种工具都是费时费力又费材料的“慢工”。而炉子旁边专门负责煽火的工人手中却有一套先进的“快工”刀具,可以切得又快又好,让人看了很是羡慕。于是工部的人就向炉匠师傅求教,可否借用一下这套刀具来给自己琢玉?当然可以!不过我要什么你们就得给我用什么,我割的是什么你们也得给我接着。工部的人满口应承,自然是割什么给什么了…… 就这样,工部玉作借用了炉子的刀具,完成了以前只能靠人工完成的工序,效率立马提高了不少。据说当时一块毛料经过解玉砂磨制、冲钻打眼之后再经炉火淬纯,可以制成十几件大小不等的玉器。这种借助外力完成自己本不行的方法,当时被人们称作“发水”——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酸洗”,用的溶液主要是盐酸和硝酸。 用酸洗的方法制成的玉器表面光洁、色泽通透,很容易骗过众人的双眼,使人误以为这就是天然的翡翠。
明清时期,翡翠加工以研磨抛光为主,琢制工具除了木轮、铁轮、油石、沙石以外,重要的一环就是解玉砂。早期翡翠加工,研磨、抛光,采用不同粒度的氧化铝与切削液混合而成的浆糊状研磨介质,称为解玉砂。解玉砂的粗细度有几十种,玉石的琢磨和抛光,从大到小,由粗到精必须用不同号数的解玉砂,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这种手工工具和研磨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当时,加工翡翠的主要工具是铁制的平底和碗底形旋盘,用牛力转动盘子,以水石加解玉砂随玉琢磨,称“墩子”;用黄蜡石制成碗形石,里面注水,放入需加工的玉件,盘子磨旋、玉件打转,使水中的解玉砂在盘子与玉件之间相互研磨,称为“冲子”。根据加工玉件的大小,盘子也有大有小。加工时,将盘子置于腿间,用右手压住玉件,并略加旋转,使玉件在转动的盘子中研磨。那时加工玉件的速度非常缓慢,一件玉雕通常要研磨很久,所以,旧时琢玉工场要附设碾玉水磨房。
古代雕琢玉器的基本工序有设计、画样、制胶、碾锯、琢磨等数道。画样,即在玉石上画出玉器的图案纹样,因玉质异常坚硬,不可用笔描绘图案,只能用刀在玉料上刻画图案,称为“画活”。制胶,将玉料与木制的夹子,用皮条或绳子绑紧。如果“画样”之后不能一次完成,需要日后继续加工,就要用油皮胶板把玉料粘在夹子上,以免“画样”图案走失或看不清楚。碾锯,古代玉器都是用砣具切割、钻眼,无须采用钢锯,故称“碾”,在玉器加工中“碾”也代替“锯”的意思。琢磨即用砣具在玉料上碾磨出图案花纹、器皿外形以及打磨光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