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花的是什么钱?
先贴一张旧版人民币,这张钞票上的图案是上海老城厢的南苏州路和虎丘路(现名乌鲁木齐中路)交叉口的“三山会馆”,当年这里是上海金融中心的象征: 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1、关于币值: 当时中国的法定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币——法币,另一种是关金——关税金本位制的纸币。
法币的发行机构是中央银行,关金的发行机构是中国农民银行。 因为上海在抗战前一直是中央银行的总行所在地,所以法币在上海流通量非常大。但楼主说的民国时代应该是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的1937年至1945年间。这一时期的法币发行量由于战争的疯狂扩张远远超过了原有的基数,成为超发通货,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下图是中华民国的法币对美元汇率,可以看出来在四五年时间从1:3.9美元狂贬到1:60多万美元。如此疯狂的贬值,在当时除了用钞外还采用金圆券和粮票等作为补充,以保障民生。
2、关于花费 根据《上海市统计资料》1946年的物价平均数,一担米约重170公斤,当时的一袋水泥大约重50公斤,因此一担米约合35元,一袋水泥约合18元。 那么一个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合今多少钱呢?
根据杨宽所著《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研究》,明朝万历年间的米价是每石(163斤)白银一两八;清朝道光年间的米价是一石白银一两三;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米价是一石白银四两二左右。也就是说明、清时期一石大米折合今日人民币约五百元,这还是未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而到了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我国粮食的平均价格也不过每石(600斤)293元,也就是说解放后70年前的明、清时期的一石大米折合一斤小麦,只抵今天人民币293元钱! 而当时的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合今人民币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