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国4年的袁大头吗?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严禁白银外流,于是铸造了面值较大的银元(当时国内经济混乱,纸币发行量大,而且信誉很低,故采用银元为主币);由于旧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磨损严重,重量和品质不易控制,且民间收藏较多,不便于流通,因此国民政府委托英国造币厂代为设计制造新的银币,即所谓的“英纪版”。
“英纪版”的正面图案与之前的银元毫无二致,都是袁世凯的侧面像,背面的花纹则有所不同:二角五角的一元银币背面图案是两株稻穗组成的嘉禾纹,而一元以下面额的硬币则是四颗星和两面旗帜。
这套新银元很快流通全国,并随着国统区的扩展而遍布边疆地区,甚至在解放区也大量流通。 到了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国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提高货币信用,除继续发行法币外,还于1947年和1948年先后两次以“中国人民银行”名义发行的人民钞(人民币的前身)、银元券,企图用行政手段强行收回流通领域的中低面额银元,以实现银元的国有化。但由于人民钞的价值几乎等于零,人们仍然乐于使用银元,以至于国民政府的这一举动反而使银元票面的价值大为提升,造成一种“银元券价上涨,人民钞贬值”的怪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