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胡子是模仿谁的?

羊俊希羊俊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老哥说的对,这玩意儿还真不是胡子的最初形态…… 先放图 这是商周时期的髭(zī)须。留这东西得有个前提——须发长得特别快,据说一天能长三寸!而且这玩意要留起来还得勤剃(修)刮(型)才行。否则就成胡子茬了…… 然后还有秦代的络腮胡。这玩意儿比髭须夸张点,但也没到离谱的程度……

到了汉代,有流苏的髯须开始流行开来,而且这时的胡子大多是修饰型的——用丝带系住,留上唇或下巴的须须。 这里提一下,有文献记载汉武帝喜欢留黑须,不过我查了下资料,好像没有留黑须的形象出现……所以这件事应该也就成了“汉朝人留胡子”的附会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胡子基本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有蓄须的风尚。而且这时蓄须多半是为了装饰或者显示自己的风度翩翩而非为了遮盖年纪。 接下来到了唐代,因为唐时以胖为美(唐玄宗自称“朕之肥瘦,世多有之”),所以留胡子一般代表你这个人不瘦,很结实……至于这胡子要不要修剪到合适的长度,我目前没找到相关形象资料……

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文人的风气变了,开始崇尚飘逸潇洒,所以蓄须之风日盛。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国力强盛,海禁开放,海外贸易频繁,东南亚和东印度群岛的香料大量输入中国。所以,人们除了会在冬季刮胡子以外,还学会了在夏季也刮胡子……当然,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把刮胡子与卫生习惯联系在一起的思路…… 最后说到民国时期的胡子。其实这胡子呢,是有特定称谓的叫作“八字须”(也有称为“雁翎胡”、“花脸胡”的)。这是由于当时的人留胡子,往往只留上唇和下巴两处的胡须,而这里的胡须形状又有点像文字中的“八字”。这种类型的胡须又被称做“八字须”~ 另外,关于民国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且没有什么卫生观念。实际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一期间发生的“卫生革命”——包括对于饮食、饮水、个人卫生以及环境等知识的普及运动,是具有现代性特征的,这也是一种基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化”进程。 这一点可以参看蒋梦麟的《西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