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在民国是什么意思?
大泉五十,也称大钱五十,是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所铸造的货币。这一货币是方孔圆钱,面文有“大泉五十”二字。直径在2.5厘米左右。大泉五十始铸,王莽欲以取代五铢钱而通行全国,但因钱币直径较大,轻重不适中而遭废罢。
五核子,即五铢钱,也叫“铢两”。西汉晚期,因战乱频仍,财政匮乏,政府才决定铸行五铢钱。汉宣帝神爵元年(前59年),“更改制钱,其文为‘五铢’,重如其文”。(《史记·平准书》)于是,五铢钱在西汉历代沿用,历经700余年,直到王莽末年才被废止。这期间,“重如其文”的五铢钱,以其质地纯、工规整、价值稳定而成为我国古代最畅通最久远的钱币。
在汉代后期(公元100年左右)和三国时期(公元230--231年),一些民间私铸钱出现,钱文有“幼泉”、“旺泉”、“定仙”、“丹泉”、“阔泉”、“博徒”等。这些私铸钱仿五铢钱铸行,币材别体,轻重大小不一,形状不一。
当时因私铸猖獗,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颁布“贼偷铸名宝之禁”,禁止私铸钱币。到王莽新朝,推行币制改革,将古钱币废罢。同时于公元9年铸造“嘉量三才”大泉五十,每枚重五铢。“大钱五十”背有虫纹,有的背有星月纹。
由于大泉五十既重又笨拙,不符合流通方便的要求,且币材又比五铢钱粗劣,重量又不一致,所以被五铢钱取而代之,同年冬天又被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