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时有没有伍元?

晋云舟晋云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第一篇回复中有提到,在一张1933年的长城画报其中有1张是关于一个拍卖会的广告,拍卖的物品里有一样叫“民国三年(1914年)奉先王府制五元金币”。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民国三年”有没有过“伍元”的货币?

其实是有过的。

在民国成立之初,先是继承了前清的样式,钱币中依然有元宝、钞币等,重量一般为库平一两、七钱二分、四钱、二钱等。之后因为通货膨胀越来越凶猛,钱币面额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便于通货,于1914年5月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以拾圆人民币为最低单位。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国民政府规定了钱币的基本数额为10元、100元、1000元、5000元等,最小单位就是“元”。从此之后,中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钱币,“元”也就成了钱币的最小单位。

所以在1914年之后,不管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不管是银元还是铜元,最小单位都是“元”,至于之后的货币,什么毛、分、厘、毫的,不再计量币值,而是用来计量辅币的价值,这也是后话了。

在1914年到1928年这14年间,铜元一直都存在,按照其面值分为“壹元”、“贰元”、“伍元”、“拾元”等,都有铜元硬币和铜元钞票两种。这可以从很多书籍、档案资料、刊物中查到,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20年代中期有“伍元”铜元。也许有,但资料我没能找到,等找到再补充吧。而在1933年春天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拟定新铜元发行时机与数量。此委员会提出了三项发行新铜元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分五等,每等二角至二元,也就是1角、2角、5角、1元、2元共五种。既然如此,那么1933年确实是有“伍元”铜元的。

下面我就来具体解释下,1933年为什么有“伍元”铜元。

从国民政府的《国币条例》中可以看到,1914国币最大数额为5000元,这也是最低限制。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币制议案》,将国币金额分为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50元、25元、10元、5元、2元、1元,总共11个级别。然而,在发行这种新币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什么毛病呢?

就是“25元”和“l0元”这两种面额的银币没有得到民众的接受,使用较少。国民政府就想到了借尸还魂,将这种币值继承到铜元中。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发行当五厘铜元,一个当5元,一共11种,最小的1000枚,最大的30000枚,之后在铜元体系中,30000枚的算是相当大户了。这些钱币都流通到了哪里,到现在也没有人会去研究。

而就是在30000枚这个最大面值的铜元中,就有“伍元”一种。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伍元”铜元实际流通的时间并不长,因为1930年,国民政府就统一将铜元折合金元,也就是将原来铜元当做金元买卖。

所以在1930年之后,包括1933年1月1日实施《国币条例》中也不再有“伍元”铜元的存在。

而从1914年到1933年,民国政府就没有“伍元”银币。所以我们可以认定1933年的拍卖物品,只能是铜元,不会是金币,因为彼时政府还没有发行过这样面额的金币。所以1933年的拍卖活动中出现的“五元金币”是伪币的可能性极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