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明代竹根雕的区别?

濮阳浩锦濮阳浩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竹雕,亦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精美的图案,装饰美丽,极富艺术价值。有的地方称竹刻为“竹刻”,名称缘自前朝的“竹刻”。

竹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从雕刻竹筒开始的。在竹片上刻写字画,至汉代就形成了。唐代,刻竹简成为一种风尚。宋代,竹刻得到空前发展,竹刻艺人设计出许多竹刻图案,并在竹筒、竹板和扇骨上刻题诗画文。雕刻家还将名人与雕刻,诗文与书画融为一体,使竹刻进入了艺术之宫,也促进了后代竹刻技艺的发展。清代是竹雕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许多流派,其中以“宁派”和“浙派”成就最大。

竹雕艺术在明代极为兴盛,尤其到嘉靖、万历时期,竹雕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辉煌的鼎盛局面。宁、绍、温、台是当时竹雕的艺术中心。其中“浙派”,以“杭州、鄞县(宁波)、绍兴”三地为集中地。“宁派”是在明代竹刻家朱松邻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朱松邻字松峦,号芝山,人称芝山先生,鄞县人,是明代著名竹刻艺术家。

明末清初的竹雕名家以“黄杨三老”最具代表,即浙江宁波的周浩、王毅和吴之(一作吴之菱)。他们都长于雕刻“黄杨木”,因被称为“黄杨三老”。他们的作品不仅造型古朴典雅,富有装饰趣味,而且刀工深峻流畅,以简练的刻纹代替复杂的手法,在简练中流露出苍劲朴茂、浑厚自然的风格。黄杨木因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着色不易,自古就有”木质媲美黄杨木”的美称,有“木中君子”之称,是闻名中外的“温州三宝”之一,而“黄杨三老”的雕刻作品,在温州更是被称之为“黄杨宝雕刻”,堪称绝代经典!。

明代竹雕以浮雕为主,因而有“宁朱嵊(朱松邻),绍王文(王文彬)……”的说法。雕刻技法受玉石雕刻影响到清代发展成一个高峰。清代竹雕艺术,大致可分为“浙派”和“宁派”两大学派,风格各有独到。“浙派”多取历史人物、名士修行故事为题材,具有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宁派”则多用写实的手法,讲究构图的逼真,装饰性强,并逐渐形成薄泥地阳文和厚泥地阴文两种刻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雕刻名家朱松邻、朱小松、周旦、朱英、周凤池、张琦和朱玉居等,都是“宁派”的代表人物。

在清代竹雕作品中,有仿古的,也有摹古的,大都精工美妙、玲珑剔透。其中以竹根为最多,尤其是竹根雕刻,更是巧夺天工,惟妙惟肖,被看作是竹雕艺术的代表作。

清代竹雕工艺盛行文人雕刻礼品,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其中又以竹根雕刻最为著名,名传千古的竹簧雕刻便产生于清中期的浙派。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竹雕艺术家。他擅长刻竹铃印,并在竹筒上刻诗,形象生动,诗文隽永。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