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鱼刀干吗用?
在我国,以“刀”为名的兵器,其形体的造型大多酷似刀形,例如“斩马刀”和“春秋大刀”两种长柄兵器。然而,我国有一种叫作“鱼刀”的兵器,其外形与“刀”的造型截然相反——鱼刀形体酷似一把斧子,刀柄上安装着扁而薄、弯而阔的锋刃,整体造型极为特殊。由于它得自于古代的鱼皮制作工艺,因此而得名鱼刀。
有历史学家认为:鱼刀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也就是现在赫哲族人的祖先所使用的,是鱼皮部落独有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的杀伤力巨大,被锋刃砍伤的创口由于难以愈合而被称作“烂口”;在使用方法上,鱼刀又类似于武术中的大刀。在赫哲族,有本叫作《乌苏里船歌》的渔歌传唱:“乌苏里江,长又长。赫哲人民,住两旁……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江满仓……”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鱼刀的制作方法和工艺应当与打鱼有关。
鱼刀的造型是刀身如斧,刀刃如锯。由于制作刀刃的鱼皮材料不易弯折,所以制成的刃口呈弧形。古代制作鱼刀时,所使用的皮是生剥鱼皮,人们选用的材料为重20斤以上大鳇鱼的背部皮。将完整的生皮用鱼鳔胶粘在斧状木刀柄上,鱼皮刀要从根部开始,由薄到厚逐渐缠绕,层层粘压,再用刀背反复刮轧平整,待粘接物完全干透之后便加工锋刃,最后装上木柄便告制成。鱼皮制成的刀片有厚薄之分,厚的有10毫米,薄的则只有1.5毫米以上。有专家认为,用最薄的皮制作的刃口锋利倍增,可以削断钢丝!
在辽、金、元时期,北方边陲的游牧渔猎民族,使用“鱼皮”的工艺制作的不仅有刀具,还有成套的“鱼甲”。例如在辽朝建立之前,契丹人就“以鱼皮为甲,俗号曰鱼引”。虽然,古代东北渔猎民族使用的“鱼甲”现在已难觅踪影,但是由鱼皮所制成的刀具尚传于世,为见证古代“鱼皮”制造工艺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难得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