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铸造局叫什么?
清代钱币铸造局叫“钱局”。清政府为了控制钱币的铸造量,在全国仅设33处钱局。其时山东设济南、武定(直隶州、治今山东惠民)、登州三局。这33钱局中,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计铸有背文1101种,其中铸有纪重“通宝”、“重宝”及纪值“元宝”、“重宝”729种。清代铸造的制钱,有当二十文、当五十文、当百文、当二百文、当三百文、当五百文、当千文等各种大钱,但流通使用的主要是“通宝”钱。
清代“通宝”钱的重量,顺治、康熙至嘉庆年间都是十文重一两,道光、咸丰年间改为十二文重一两,钱币背面记铸钱的局名,并于局名前冠以“光绪通宝”等年号。其式样、大小、花纹完全仿明朝制钱。清末各省财政困难,一些地方官为了增加收入,竟违背清政府成规,扩大钱局,铸钱值。1850年至1860年(清代咸丰年间),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支付外国赔款,国库空虚,银价上涨,以至每1000文制钱只能换300文银子,一些地方官竟背着朝廷任意扩大钱局,开铸大钱。这样,出现了清代铸钱的极盛时代,当时各省铸钱局多达50多处。如在山东济南就增设了北厂、省东局、北局3处,所铸钱币背文均为“北厂”、“东局”、“北局”。“天渊”二字钱就是当年在北厂铸造的。(图2)
清同治帝以后,因外国银币涌入中国,制钱已不能与银元相抵,于是清代晚期的制钱铸造量逐渐减少,形制、重量也大小不一,多有减重和劣质的私铸钱出现。光绪3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在华办理邮政,由大清邮政局统一发行“暂用”铜元,并在铜元上出现代表国家的“中”字,因此,人们把这一时期的铜元称为“中”字铜元。自此结束了中国使用制钱约2600余年历史,代之以银元和铜元等机械新币。
“中”字铜元问世以后,各省纷纷私自设厂铸造铜元,这种铜元也被称为军用铜元。此后,山东巡抚张人骏以济南机铸为难,奏请将“中”字铜元改铸“鲁”字铜元,经朝廷谕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钱币第一次以省称名铸造币文的缘由。随后,江苏、安徽等省也奏请朝廷,先后将“中”字铜元改铸“苏”字、“皖”字铜元。“鲁”字铜元自1905年铸造以来,因其铸工精良、币文俊逸而驰名。初铸的“鲁”字铜元,以正面珠圈内直读“光绪元宝”四字。1911年时,“光绪”二字改为“宣统”二字。1912年宣统王朝覆灭,“鲁”字铜元亦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