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杯子造型有哪些?
有盖杯:清康熙有盖杯的盖面均为平顶(明朝时多为尖顶),有的有盖钮,有的没有。盖顶与杯口的联接方式有铰链式和套扣式(又分为大盖套小口沿和小盖套大口沿式);无盖杯:主要是盅式杯与碗式杯(碗式杯俗称“把儿杯”),还有高足杯、鸡心杯、筒形杯、马蹄杯、菊瓣杯、三秋杯等造型。
盅式杯为敞口、圈足、无流、无柄、深腹,形如盅子而得名。又有杯身用长颈套在圈足上和在圈足上装饰一周镂空花纹的,分别称为“套颈盅”和“透花盅”。明清时期多见。
碗式杯因有环柄(也有单柄的),又称“靶杯”。敞口、深腹、圈足,比盅式杯矮胖、边薄,多饰环耳柄。碗式杯早在战国原始青花瓷中就有生产,明清时仍有见到。
高足杯:因杯下有高足而得名,亦称“把杯”、“靶杯”。有里外皆作敞口浅腹的,也有外口折沿、内口作敞口浅腹的,圈足中空呈高柄状,柄上一般有指垫(柄上突起的部分便于用手掌握),柄上分别有瓜棱、弦纹、刻花或光素无纹者。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高足陶杯的生产,商周时期也多有生产,明清时期景德镇用青花装饰的高足杯仍很流行。
鸡心杯:因杯口作敞口圆唇、腹作圆球形上部有出筋、下面为圈足,其造型酷似鸡心而得名。鸡心杯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鸡心杯较多。
筒形杯:因造型为敞口、深腹、圈足、形如圆筒而得名。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筒形杯很多。
马蹄杯:也称“浅口杯”,因口浅腹曲、形如马蹄而得名。始于明代成化景德镇官窑,流行于明清时期。马蹄杯口沿有折沿与光口之分,造型有上腹圆鼓下腹内收的,也有杯壁近直的,也有在马蹄杯的口沿下加一圈浅凹槽的,俗称“凹肚马蹄杯”。
菊瓣杯:因将杯子的外形做成12瓣或16瓣覆置于桌面上,外形如一朵盛开的菊花而得名。明代宣德时景德镇创造的名品,清代乾隆时大量盛行。
三秋杯:在菊瓣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为16瓣。清乾隆时景德镇仿制的较多,多为薄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