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的古玉有收藏价值吗?
其实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长时间埋在地下的古玉一般都受土壤中各种物质的浸蚀而色泽改观,“色借土光”或“玉化于土,其色红”这种被浸蚀的玉色,被人们称为“水色”或“土色”。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有“古玉”篇,其中就说土蚀而生的红褐色为“玉佩埋土中,受土之色”;深绿黑绿和褐黑色为“佩以铜缕,年久铜沁入玉理”;紫黑色和灰白色为“以金镶或以漆刷其上、年久浸渗”。这种受土浸蚀而形成的颜色是时代和历史的标志,故“此数色不可不知”。
在浸色中还有一种钙化色,古称“石痕”,也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现代考古发掘的古玉大量有钙化情况,而且钙化之深超出人们想象,有的初出土时根本看不出是玉器,如1974年广东梅州玉器厂试掘西周墓时,出土过一组有29件玉器,全为钙化品。还有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玉牛、辽宁喀左县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龟和玉龙、湖南湘阴县出土的商代玉猪、浙江平湖出土的西周“王”字纹璜等都是钙化透黄的石状玉器。这些玉器无一例外都钙化严重,都经过实验室鉴定确认为真玉器。说明钙化是地下埋藏玉器较为常见的形式。
玉器在地下埋藏中之所以钙化现象普遍,是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碳酸盐含量高和在玉器制作中使用的解玉砂含有碳酸盐物质有关,故玉器下葬后碳酸根比较容易渗入玉器,造成局部或全部钙化。钙化是由于渗透的碳酸根与玉器中阳离子化合形成碳酸盐,从而在玉器中生成新物质而造成钙化的。由于玉的硬度大,渗透难,故开始可能在一些裂纹和缝隙处进入,以后才慢慢地扩展到内部,所以有些玉器钙化不完全,有的只钙化表皮。碳酸盐含量地,在潮湿的地方易生成方解石,故有时钙化较轻,在一些干沙中就形成硬石膏,使钙化变重而呈石状。还有些玉器由于铜锈或漆等埋藏环境侵入,形成绿黑或褐红钙化色;有的只有黄色钙化色。
钙化较轻呈片、点状的,玉的主体未受破坏,表面往往有一层灰皮包着,玉器色彩被压抑着还未外露;钙化重的玉质本性全被破坏,呈全石状,灰皮也变厚,这时如通过打孔或其他外力作用破坏了灰皮层,五彩浸色才会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