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喝水的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博大精深,品种繁多,历代都有代表性陶瓷品种问世。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到清末的官窑,瓷器种类不可胜数。
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有一种在瓷器背面开一个圆孔,在器座上凿出贯通的十字孔,再用一根鹅管或竹篾将瓷盘或瓷碗和底座相通,从底座十字形的孔里注水,可以自动进水。把瓷盘或瓷碗翻过来,会发现水不会倒出来(当然,如果注满水,还是有极少量会溢出来的),盘口或碗口始终保持有存水。这种瓷器俗称为“鸟喝水”。“鸟喝水”瓷器既是一只精美的器具,又是一只科学的玩具,既可陈设,又能使用,它巧妙地运用了虹吸的原理,集科学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增长了知识,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据收藏界行家考证,这种奇妙瓷器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当时官窑的一种制品。它属于明初创烧的青花瓷。这种青花瓷,是以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在上面施透明釉,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以釉下蓝白色彩图案装饰著称,它蓝白相映,素雅清丽,既耐酸碱、耐磨损,又永不褪色,深受人们的青睐。到了成化年间,出现了斗彩“鸟喝水”瓷碗,后来又有五彩“鸟喝水”瓷盘出现。
到了清代,“鸟喝水”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制品种类繁多,主要品种有盘、碟、碗等。其中以康熙五彩、珐琅彩和乾隆粉彩、斗彩等为主。制作“鸟喝水”瓷器,对器底和流管的制作工艺较为考究,往往把管孔装饰成竹节圆柱、葵瓣圆柱或瓜棱圆柱状。清末民国,“鸟喝水”瓷器质量大不如以前。“鸟喝水”瓷器在清代曾被作为贡品,也有少量流入国外,故流传于世的数量很少,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