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代帽筒有收藏价值吗?
同治年代帽筒有收藏价值,同治帽筒存世量不是很大,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清代同治年间瓷帽筒,器形周正,瓷质细致白润,画面优美,寓意美好。
帽筒,又名“成帽筒子”,是晚清时期特有的民俗陈设观赏瓷器。帽筒始烧于晚清同治年间,盛行于光绪、民国、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帽筒的出现与清代官员的制帽有关。清代官员入朝为官,上任就职时,都要穿戴一种名叫“顶戴花翎”的乌纱帽,而在当时若遇到迎客送友、宴请小酌或听曲休闲之时,人们都要脱去这顶帽子,而清朝时的帽子都很高都很软,既不能挂又不能叠,所以人们就用帽筒来插放。
帽筒从上世纪初到新中国60年代中期,有近100年的烧制历史,主要产地为江西景德镇及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地。从帽筒问世到50年代末期的近100年间,帽筒的生产量很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仅景德镇的近郊浮梁县的14个乡镇中,专门烧制帽筒及其他粗瓷杂件的瓷窑就达1260多座,由此可见其产量之大。正因如此,帽筒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人们插放官戴时不可缺少的日用杂品,在大江南北一直都有广泛的使用者,并曾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邻国和地区,可以说,帽筒既是具有晚清风格的陈设瓷,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