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庠学生员是什么意思?

易长易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凡是本省本县人氏,参加县考省试取入学习于本省本县的称之为“庠生”,入府学附学生者为“附生”,也叫附学生的,合称叫生员。也就是秀才的另外称呼。庠是指房屋的堂外部分,后来引申用来称呼中国古代的乡学。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从“童生试”开始的。“童生”的意思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小学生,凡是还没有考取秀才的人,均可参加每一年在县城举行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参加每一年在省城举行的府试。府试通过后参加每二年在省城举行的院试。县、府、院三级考试统称为“童生试”,又称“小考”、“小试”。“童生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级考试,通过以后才具有进入国家学生体系的资格。称为“生员”、“庠生”,就是民间俗称的“秀才”。

“童生试”通过之后才可以参加第二级的科举考试“乡试”,在京城或陪都和各省城举行。乡、府、院三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取后称为“举人”,又称“乡进士”,第一名称“解元”。举人有了相当现代国家干部(公务员)的权利和身份。

乡试后再参加第二级的科举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会试的录取称为“贡士”,又称“会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后再参加第三级的科举考试“殿试”,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或皇帝亲派大臣主持,在紫禁城和太和殿举行。“殿试”只定科不考试,只须答策对三道。殿试录取后分为“三甲”,第一甲是进士及第,第二甲是进士出身,第三甲是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个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统称进士。进士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于乌纱官帽,到各省任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