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绢本时间长了会发白吗?
绢像纸一样,是书画不可替代的载体,它是在丝织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绢的产生不及丝织物悠久,而是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古代的绢和纱都是用蚕丝织成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通曰缯,细者曰纱,施于上者曰绸,缘饰衣服曰绮,织文曰锦,广幅熟曰绢”。
古绢多用生绢,也就是不经过胶矾加工的本色绢。这种绢在使用时需要先上胶矾,以防止颜料(色)浸入绢丝缝隙过多而影响色泽的鲜艳度,以保护彩色。生绢分为数种,有双丝绢:绢丝两根一套,较为坚厚。单丝绢:绢丝单根纬成,较为轻薄。由于双丝绢坚厚、光洁,适合作书画之用。
古代的绢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进行灭菌和防腐处理,所以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发霉(长菌)。因此,保存不当就容易发生绢丝脆裂、色泽变黑的现象。现代科学已经对古书画的虫害、霉害、变色、变硬等劣化规律及科学保护和治理方法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已经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
古字画保存得好坏是与使用的绢素及施加的胶矾质量密不可分的。一幅传世的古字画,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仍然可以洁白如新,绢丝光洁坚韧,色彩鲜艳如新。
我们对1968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唐中宗女儿,李显的七公主,卒唐中宗景龙1年,公元707年)墓中发现的《宫女图》和山东嘉祥宋金时期“黄肠题凑”汉墓中所发现的宋代(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孝经图》及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宋人杂剧戏砖”上的颜料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宫女图》中的白衬裙、《孝经图》中孝字上面空白处以及“宋人杂剧戏砖”上用作衬底的部分,用的都是纯净的白色铅粉。《宫女图》中朱色衣着及《孝经图》中孝字的朱文部分,均是朱砂质。《宫女图》中黑色发髻及《孝经图》中文字的黑文部分,是用的炭黑颜料。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特别是隋唐时期,制作字画用的绢素及施加的胶矾和颜色的质量都是很好的。另外,通过对传世字画以及墓穴出土字画的对比研究,墓穴由于长期的封闭,在保护字画的过程中避免了因温度、湿度变化和空气污染等因素对字画造成的损害,其字画保护、保存状态比传世字画要好。
古字画经过历史年久变旧,这种旧气渗透于绢素、颜料之中,其年代愈久远愈深厚,非新时所可比拟。古字画这种旧气的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如,绢素的老化、颜料在绢素上经过长时间的吸附、氧化、胶矾的渗透和老化等。同时,字画保存环境空气中的各种成份、地面地下各种成份的气体,特别是墓穴中有害气体的影响等,形成古字画特殊的旧气和黑气。字画经过时间的长短不是以年代计算的,有时受环境影响,老化时间长,有时保存条件较好,老化时间短。
古旧字画由于受到微生物等的影响,容易发生变色、发黑、丝质脆裂、硬变等劣变情况,这是影响古字画寿命的直接不利因素,为了对古字画进行有效保护和处理,就必须对古字画形成的各种旧气的性质及其有害成份进行分析研究,为对古字画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