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折二什么意思?
中国从秦代以来就开始使用方孔圆钱。中国钱币之方孔,历代相传,直到辛亥革命后仍沿用之,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方孔圆钱的铸成,历代流传着种种说法。
西汉时期。吕后本始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钱。吕后二年(公元前184年)改铸五分钱,五分钱亦称“半两”。前175年文帝行半两钱。前140年武帝初年仍行半两钱,前118年,大臣东缗臣臧苛上书求铸五铢钱,为武帝采纳。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私铸五铢钱,改铸三官五铢钱。(三官五铢钱是汉五铢钱中的上品,其重量、钱文及工艺水平均属上乘)。铸造五铢钱的原料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后又铸赤侧五铢、赤沃五铢、四出五铢。王莽当政时,货币制度混乱。(王莽新朝,先后发行三种样式的钱币,即所谓小钱、大钱及“六泉十布”)。王莽更始二年(公元24年)废除王莽货币制度,恢复五铢钱。
“折二钱”也叫“当二钱”,民间俗称“两钩”,它实际上就是枚“二厘”钱。与一贯重一钱的“小平钱”相比,这种“折二钱”重二钱。
“折三钱”的铸造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朝。它与“小平钱”相比,重三钱。实际上它是币值与钱文相符的,既它的一贯重三钱。“折三钱”亦称“三厘”钱,其民间俗称“三官”、“三钩”。“四钩”、“四头”、“四大”的叫法其实质是指一种叫“折四钱”的钱币,“折四钱”与“小平钱”相比重四钱,它亦称“四厘钱”。
“通宝”钱制是从隋五铢开始的,一直到晚清,我国的铸币基本上是以“通宝”和“元宝”两种为主。其“通宝”钱是小平钱(又称“一厘”钱,古称“小泉直一”),就是一枚钱重一钱(一贯),它与古代的铢、两币制相比是一种进步。唐、宋、元、明、清朝所铸的“通宝”钱都是小平钱为主。
“元宝”钱是在“通宝”钱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市场上大量出现以“通宝”钱为中心的折二、折三、折五等通货膨胀式的钱币时为了有所区别才出现的币制。所以“元宝”钱中大多都是“折二钱”、“折三钱”和“折五钱”。我国最早的“元宝”钱是辽国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