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窑瓷罐有底款吗?
民国时期,陶瓷制作已不限于官窑和民窑的局限,一些古窑场附近,也出现了专为营利烧造陶瓷的烧窑作坊,或叫瓷厂。由于烧窑作坊是在民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区别于以前的专为民间烧造日用粗瓷的民窑,故称其为“民窑场”或叫“新民窑”。
过去,新民窑所烧的日用瓷和陈设观赏瓷,多无款识。后来为了标榜宣传自己的产品,新民窑也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上署款。清末民初,新民窑“永丰斋”的罐、瓶之类,开始出现款底。也有用朱漆写款的,在“永丰斋”款识前加“江西景德”四个字。也有仿照明清款的,仿写“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款识,只是字迹呆滞,笔划粗率,不仔细观察,几乎真假难辩。但毕竟是仿造款,如果仔细对比,还是能够区分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