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铁锈花釉比较黑为什么?
其主要原因是烧制温度和施釉的方法不同。陈仓区清代时烧制铁锈花所用的窑是马槽窑,在烧制铁锈花釉时,窑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摄氏度左右,而宋代烧制时所用的窑炉比马槽窑大,窑温在1300摄氏度以上。窑温低会导致呈色元素显色效果变差。陈仓区在清代铁锈花的施釉方法是釉料在施釉前加水调稀喷洒在施好底釉的器物上,釉料渗透到釉下不均匀,也会导致颜色发黑。
据了解,陈仓区清代铁锈花技艺的传承,是从1990年开始的,主要传承人有王益平、靳长平、王辉等。其作品除了在本地及周边地区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和南方等地区。近年来,该区铁锈花烧制技艺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孙海涛)
相关评论: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瓷器在很多年前就已闻名于世界,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钧瓷的古国。中国钧瓷的发明与陶瓷生产,同中华文明一样古老。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凤翔府志》记载:“唐时怀远镇已产坩子窑,土质疏恶,不堪坚用。”这一史料记载表明,唐代凤翔境内已出产陶瓷器了。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宝鸡县志》记载:“磁窑镇,在城南十里,金元时烧磁之地,砖瓦寨犹环其外,今镇废惟窑存。”由此看来,金元时期,宝鸡境内就已出现烧造陶瓷的厂家和作坊,烧制的品种也由原始的陶器逐渐发展到磁器。随着年代的推移,陶瓷生产业也不断得到发展,清乾隆年间,凤翔县出现了以陶瓷生产为核心的陶瓷之镇——磁窑镇。磁窑窑场范围较广,东到贾家堡,西到马家堡。其中在马家堡村北的黄土台塬上,保存有金元至明清时期的窑场遗址。该窑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300米。遗址上有废弃瓷片,残存窑炉(有馒头窑、马槽窑、练坊、作坊等窑房建筑物)和窑业堆积。其瓷器多为黑釉、白釉、三彩釉等,瓷器品种有小盘、小碟、小碗、小罐、小瓮、小盆、小盅及瓷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