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籽料值钱吗?
在清代,玉器被皇室贵族视为珍品,大量玉器作为礼器,用于祭天祀祖,以表达对神灵祖先的崇敬和缅怀;作为佩饰陈设,以展示富有和高贵;用于装饰宫廷,以表现帝王皇宫的至高无上和无与伦比。同时,大量的玉器还被制作成为文房用具、生活用器、日用饰物,以美化帝王生活,反映和维护皇室贵族高高在上、鹤立鸡群的地位。因此,清代玉器从选料、设计、制作和使用上,都集中反映了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社会的特征。 从选料上看,清宫玉器大多用新疆上等优质玉材雕琢而成。
乾隆年间,新疆和田玉大量运进中原,为清宫廷玉器的兴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致使玉料市场空前繁盛,各种质地的玉料均有了专门的名称,如:金玉、糖玉、甘玉、羊玉、猪玉等等;各种玉料的优劣等次也十分清楚,出现了上玉、中玉、下玉等详细划分。宫廷玉器的选料,始终把优质玉料放在第一位,宫廷造办处的玉作通常不加工使用,而是挑选进贡来玉料的精华部分,即使是雕琢件,也先要求玉商“拣取上好玉”进呈,经皇帝钦定后再发活,如不足上等料,还要“着再拣上好大料呈进,遵旨办理”。如一件和田玉青色长方插屏,其选料十分考究,其青色玉质纯净,表面光亮,玉色清秀,纹理细致,堪称青玉之上品。一件乾隆款白玉双陆棋子,用洁白温润无瑕的羊脂玉精心雕琢而成,被雕成的四只小鹿活泼可爱、栩栩如生,反映出选料之严格苛刻。一件御题诗“群仙祝寿”山子,用重达9150克的新疆青玉,精心设计布局,雕琢了百位神仙为西王母隆重庆贺生日、祈福献寿的宏大场景,是极为罕见的超大件玉器。在玉器设计上,清代宫廷玉器注重文化品位,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注重意境的深邃含蓄和内容的吉祥如意,尤其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玉器设计,使清代宫廷玉器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品位。在清宫生活的50多年时间里,乾隆皇帝勤奋有加,自称是“十全老人”,仅咏玉的诗篇就有多首,其中许多诗作都是玉器上的装饰题材,如“群仙祝寿”、“竹菊图”、“三阳开泰”、“百子图”、“三多九如”等等。由他审定的玉器制作图样达1万多幅,还亲自为玉器作诗、作序。一件青玉御题诗“竹菊图”插屏,在设计上,巧妙地将乾隆御笔“竹菊图”和相关“御题诗”融合起来,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在“竹菊图”中,一丛菊花怒放,一丛幽竹婷立,在白玉雕琢的插屏衬托下,更显示出画面的清新高雅,诗中赞美了竹菊的“贞独”、“君子”品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件白玉御题诗碗,在制作时,先在周身浮雕出寿星、寿桃、蝙蝠和海水江崖图案,然后将乾隆御笔“碗铭”刻于内底,使此碗在图案纹饰和文字寓意上,都能充分地表达出吉祥长寿的祝愿,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清代宫廷玉器的制作上,清三代的治玉工艺得到了飞速发展,涌现了扬州和苏州两大制玉中心,特别是以扬州为中心的“南做”独领风骚,影响巨大。乾隆年间,扬州玉器已闻名于世,清宫御用玉器大部分是由扬州玉器艺人制作的。1763年,乾隆皇帝曾两次颁发谕旨,命两淮盐政从扬州等地挑选60余名优秀匠人入宫制作玉器工艺品,使清代宫廷玉器制作技艺大大提高,在制作技艺上,清代宫廷玉器精益求精,大量运用了出芽、镂雕、巧作、巧雕等先进技艺,将碾琢技巧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镂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