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折腰碗主要用来做什么?
清代由于国力的强盛,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不仅在味道上精雕细琢,而且在餐具上也是用料讲究、制作精湛。折腰造型的瓷器出现于清三代时期,主要流行于雍正一朝。当时内务府造办处将折腰器造型,交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各种颜色釉、粉彩及珐琅彩瓷器,器类包括洗、碗、钵等。其中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御窑瓷器,尤其是珐琅彩,多见有折腰碗造型。
这类折腰碗一般为上下两部分组成,圈足内与碗外底多有青花楷书款,或有胭脂水底、里白釉底等,外底多有红色双方框等。雍正官窑粉彩瓷器器型轻巧,线条柔和圆润,釉面极清洁,有平滑感。器外底均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少数署仿成化款识的器物,署款于器外底或器里。所用色料除了进口外,增加了国产颜料,如“雍正款绿地粉彩花鸟纹碗”(图2),粉彩、珐琅彩瓷器已达到鼎盛时期的全盛阶段,从造型、彩料到绘工均出类拔萃,充分体现了雍正皇帝的审美思想和独到的品味。乾隆朝的粉彩继承了雍正期的烧制工艺,又有所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使用“脱胎”技法,使器物制作的极为轻薄,如 “清乾隆粉彩镂空缠枝莲纹葫芦式折腰碗”(见图)即为脱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