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霁蓝釉三足炉值钱吗?
霁蓝,为高温蓝釉,因其色类似霁后晴空而得名,又称霁青。霁蓝釉是清代较为重要和流行的蓝釉品种。其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艳丰满,具有宝石之光泽。康熙时,霁蓝釉的烧制技术最为杰出与成熟。器物多为陈设用品,以炉为主,也有瓶、琮式瓶等,施釉较厚,釉面匀净肥润,色呈深沉而艳丽的宝石蓝,有的开细碎纹片。瓶类器物的口沿和足由于釉汁在高温中垂流较厚,呈现出浅红色。有的器物内施月白釉或酱釉。底部多施白 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6字双行款或“大清雍正年制” 6字双行款,个别署“康熙年制” 4字篆款,有3行也有2行的,书款于器物的器心或底部。
康熙晚年的霁蓝釉和清代其他朝的霁蓝釉器物,釉面上往往有细小的纹片和缩釉现象,其施釉较薄,釉色偏暗和色淡。雍正时期的霁蓝釉器有炉、瓶和盘等,制作精细,造型规整,釉色呈深宝石蓝,釉面光亮有细碎纹片。霁蓝釉器制作工艺在乾隆时虽有所退步,但精细器物仍存。其造型丰富,有炉、琮式瓶、瓶和盘等,釉色有三种;一是深宝石蓝色;二是月白色调,白中闪青,即青白色调;三是浅蓝灰色调。器物胎体较厚重。内施白釉。底部多署“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青花篆款。
由于霁蓝釉器形体较小,清后期传世品较少,只有炉最为多见,其他如瓶、琮式瓶和盘等较少。釉色深沉蓝如宝石,与前朝差别不大,釉面光亮。民窑中的霁蓝釉器物有炉和琮式瓶等,炉的底部多刻阴文篆款“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字铭。霁蓝釉器的仿制品一般釉色浅淡而色艳,釉面光亮,少粉质感和深沉感,露胎处有较明显的火石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