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作画叫什么?
古代的“瓷”,通“磁”,有以烧制工艺区分的说法,施青釉曰磁(瓷),施白釉曰窑。现代说法瓷器属于中国独创,由瓷石加高岭土烧制而成,而以高岭土作胎、青白釉为代表的瓷器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瓷器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由英文china音译而来,因英国于明朝年间,即以大量交易的形式,向中国购买青花白瓷,而中国古时的朝代名称为明。且青花白瓷产自景德镇故被成为china,即china由英文china音译而来。故瓷器可称为china瓷、官窑瓷。
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并且胎体全属 vitreous(我国习惯称之为“玻化”)的无釉或上釉的人造产品。一般,我们习惯上将瓷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色瓷,即所谓“青瓷系统”;另一类是白瓷。白瓷是在胎体和釉料中去掉了有色元素(主要是“铁”元素),原料淘洗工艺也比青瓷要精细很多,因而呈色洁白。
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由陶而瓷,以瓷代陶,瓷盛于陶。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陶器,商周之际原始瓷开始烧制。东汉中晚期,随着烧成温度达到1200℃以上的具有高温釉的瓷的出现,制陶工艺才真正进入了陶向瓷的过渡期。而真正成熟的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
关于瓷与陶的区别,唐代封演(约790~840)的《封氏闻见记》记载,时人称“瓯”就是用来区别瓷与陶的,“世俗呼为‘瓷瓯’者,盖以绝殊柴瓦,故加‘瓦’耳,非越绝之名也”。这里的“柴”字,应该理解为“柴土”之类,也就是烧陶的原料。“瓦”字,则应理解为“瓦声”之类,也就是陶器的敲击声音。
现代科学,可以精确地分辨出陶与瓷成分上的差别,也可以精确地分辨出它们的物理特性上的差别。
在中国,古代所谓有釉陶器的“釉”,古代也称之为“青”,后来又称之为“绿”,与“黄”无关,与今天所说的低钙镁釉的“黄褐釉”、“黄釉”更没有关系。西晋时,人们称这种有“釉”的陶为“缥瓷”,而将真正的瓷称之为“白瓯”,二者是有区别的。白瓷在北朝晚期已很盛行,“白瓯”的称呼在那时很流行。到了隋唐之际,人们已完全将“缥瓷”称之为“陶”,将瓷称之为“瓷”,瓷与陶的名称明确区分开来。人们在唐代大量使用瓷瓯、瓷盂、瓷枕、瓷盂。可见唐代在瓷的使用上已十分普遍。唐代以后,随着瓷的使用更加普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器具和寝居用器中瓷制品已大量取代陶质器,并且从陆、空、海路外销,影响世界各地。
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制瓷工艺不断传到国外,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学会烧制瓷器的工艺,这在欧洲、伊斯兰地区,以及日本、越南等地都有发生。例如唐代日本伊万里地区开始烧制低火度青釉和褐釉的陶器,这种陶器后来被称为奈良瓷,其实就是没有达到瓷化温度的釉陶。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开始制造真正的瓷器,称为有田烧(伊万里烧)。韩国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年)开始制作瓷器的地区是位于忠清南道的康津郡瓷器山窑和全罗北道的完州市官厅窑,这两处的窑址在15世纪便生产出高水平的白瓷和青瓷。越南的瓷器烧制始于10世纪,盛于13~15世纪,是东南亚瓷器烧制的中心地区。这些国家所制造的瓷器,在工艺技术和造型风格上基本是中国的翻版。
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巨大影响,也使得“China”(瓷器)一词与“China”(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语言中,中国的英文“China”一词,是“瓷器”的意思,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出产瓷器的王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语言中有关瓷器的词汇也从中国引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