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秘色瓷器?
秘色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难解的问题之一。
所谓“秘色”最早见于唐五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在陆氏眼里,“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秘色瓷是窑口开于秋天,翠色夺千峰的绝品。而另一位唐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则将“秘色”理解为一种颜色,他这样描述秘色瓷:“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一器难再得,妙手今将垂六钧。”青翠的颜色,是破古镜之苔,涵嫩荷之露,得春水之明,冰之薄,是一种“中山一器难再得”的美。
其实,关于“秘色”瓷器,古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世称秘色瓷器,而恐当时谓之秘色,犹今之库意思,盖内库中封贮,非外臣得赐也。” 慧怡法师则认为“越州瓷秘色,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故云秘色,臣庶止得用粗者。”两人的理解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秘色”看成是一个地名(库名)或者是密赐。
当然,“秘色瓷”也有可能是秘密色的意思,日本大和文华馆收藏一件五代时期秘色越器,其盖上刻有“甜露”二字。一般认为,此件带盖的“甜露”净瓶的盖子和瓶身,应均为“秘色”之物。
“秘色瓷”的烧制地点,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的考古发现,证实了“秘色瓷”原为唐五代吴越国时期的贡窑,它的烧制地点为今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带。法门寺地宫发掘出供物121件,其中唐咸通十五年(874)的衣物帐碑上,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字样。地宫内就清理出了实物8件,即5件碗、3件盘,其中2件碗镶有银棱圈。地宫出土的8件越窑青瓷器,是地宫中所有瓷器中唯一有定名的陶瓷器,也是迄今所发现的被文物实物印证为“秘色瓷”的最早器物。
“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细瓷器,瓷质细腻,造型规整,釉色滋润,青翠莹亮。法门寺出土的8件“秘色瓷器”,为青瓷中的细瓷器,是供宫廷使用的高档瓷器。“秘色瓷”之所以名贵,主要是与烧制工艺和烧制数量有关。从工艺上看,“秘色瓷”在原料的处理上更为细致,胎土淘洗更精,使瓷胎的细度达到110目以上。釉料中,尤其是在面釉中,也进行精细的淘洗。烧成时,它用优质的澄泥封窑,以达到烧成气氛少接触空气中的氧分子,使烧成的瓷品釉色更翠绿。一般烧制瓷器,一烧即成,而“秘色瓷”一烧不成,则再重新入窑烧制,因此“秘色瓷”是精中选精,自然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