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化学还是物理?
原始瓷
原始瓷产生于商代中期,是因造型、烧成工艺、烧成温度等均具备了瓷器的特征,而胎质、釉层的化学组成、釉层的烧结程度又与后世瓷器有一定差距。它的产生是由于南方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陶工在制胎和施釉方面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黑陶和蛋壳陶的烧成,推动了窑炉和窑位的改进,使瓷窑出现了。这种窑对促进原始瓷向成熟期的飞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原始瓷在东汉晚期最终蜕变成功能优异、结构完美的瓷器。它的制造成功是汉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象征。
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分为单色釉瓷和复色釉瓷两类。单色釉即纯色釉,古玩界称正色釉,主要有颜色瓷和无色透明釉瓷,前者如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及清代各种颜色名釉(如炉钧釉、霁蓝釉等)都属单色釉。有的是在釉料中加入了铜、铁、钴、锰等色剂,烧成后呈色固定不变,为“低温色釉”;有的是根据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呈色变化,为“窑变”釉,属于“高温色釉”。单色釉大多为薄而均匀的透明釉,使器物体貌显得光润典雅。它产生于商周原始瓷,历经夏商周和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历代有所演变和发展。
釉下彩绘瓷
釉下彩绘瓷分釉里红和釉下青花两种,它的发明、诞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成品率低,质量要求高,是陶瓷领域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它产生于晋代,发展于隋唐、宋朝,成熟于元、明、清,现代。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釉里红瓷的制作在元代早期和中期的末尾阶段都有发现,早期的釉里红一般呈紫红色,中期末尾阶段的釉里红,色调要比早期深,个别器物色艳如玫瑰,鲜红欲滴。但总体来讲,传世的和出土的釉里红器物都不多见,这当中除了有工艺上的不足之处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釉下青花瓷
青花瓷是在坯上直接用钴料绘画,然后覆盖在透明釉下,再经1450°C—1550℃的高温烧成,它不易脱釉、退色,并具有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的特点,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中国瓷器一跃而超过世界各国。青花瓷生产于唐、宋,兴起于元、明、清、现代。青花瓷和釉里红一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坯胎上绘画,经覆盖釉层、高温烧成,呈蓝或紫红色。由于青花有呈色稳定,艳而不失,装饰性强,生产容易,经济实惠等特点,因此它曾一度成为明清时期生产的主要品种和畅销国外的珍品。
青花瓷在唐代即已出现,如在1957年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曾发现一批唐代生产青花瓷的残片,1975年又在西安东郊何家村唐代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残片。据考察、分析,其低铅石灰碱釉料中含有微量氧化铜。青花瓷在宋代亦有零星烧制,如安徽省繁昌县西岩山金墓中曾出土有一件影青贴花刻牡丹纹碗,在四川彭县、广西横县亦有少量的青花瓷等,但从整体来讲,宋代时青花瓷尚处在初级阶段。
青花瓷是在元代大放异彩的。1957年在浙江省江山市务仓元代圆水址出土大批瓷器,其中有少量青花瓷,并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亦出土有青花瓷标本和成摞的匣钵和实钵,青花瓷在这时期已大规模进入了生产阶段。但就整体而言,水平仍较低下。青花瓷的全盛时期是在明代的永乐和宣德年间。永乐器大多为小件器物,如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杯、僧帽壶等,纹饰多为三秋图、开光折枝或缠枝花卉和鱼藻等。釉质细润幽青如翠,白中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