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各时期的瓷器?
识别各时期瓷器,主要是从它的胎釉、造型、装饰、款识几个方面进行的。必须经常接触实物,到博物馆或古陶瓷资料比较丰富的单位观看,还要到古窑址进行考察以获取最直接的感性知识,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掌握鉴定的规律。大体来说: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由于刚刚恢复烧造,还存在着元代的遗风。釉面一般白中闪青(卵青色),釉层较厚,釉有流釉现象(即所谓“泪痕”),器物多有沙底(俗称“砂底”),造型一般比较厚重,器型小的也不太多。青料一般采用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国产料发色灰暗。纹饰中常见“太师少师”(即两只狮子)、“鸳鸯莲瓣”、缠枝莲和人物故事图等。纹饰布局虽较元代紧密,但还残留着一些元代的特点。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与洪武相比,不仅品种数量增多,而且在制作工艺上都有了很大提高。胎体较洪武变轻,白釉更趋纯净。青料一般采用苏麻离青料,个别也用国产料。釉下红彩用铜红釉,颜色深而带暗紫色。纹饰有缠枝莲、海东青(鹰)攫芦雁、鱼藻、龙穿花纹等。“双狮滚球”图的狮子头较小,“双凤朝阳”图的凤部缩小,口部加宽。这一时期的器物足内一般都不署款,带款的仅见少数。
宣德朝在制瓷工艺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就,无论造型和装饰上,品种繁多,堪称我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宣德青花”一向被列为青花中的典型,享有“青花之冠”的美誉。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装饰品种、青花发色以及款识等几方面都有它自身的特点。(1)造型方面:大器增多,敦厚凝重,庄重大方;小件器精致俊秀。(2)装饰纹饰:龙纹伸爪有力,矫健威严,很具有宣德特点。花卉纹则多用勾勒,少用渲染。笔法自然流畅,洒脱奔放;竹石纹中的竹画法以写意为主,石用折带皴法。(3)色彩方面:青料“苏麻离青”料的使用,使得青花的发色比永乐时期更深沉、更浓重,出现深蓝带黑的“铁斑”,釉上红彩烧造成功,色泽红艳,是宣德时首创的品种。(4)款识方面:器物底款大多为“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款,个别器物还有年款、吉语款、祭祀款及本朝的寄托款等,楷书款较多,极少篆书款。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历史称“空白期”,因为1964年前没有发现此三朝的实物,1964年在珠山明御窑遗址发现少量带款识的正统、成化器物以后,过去称为“空白期”的提法就逐步改为“黑暗期”。实物证明,这三个朝代从未停止过生产。只是由于某种原因传世较少。这一时期承袭宣德朝的风貌,制瓷业趋于衰落。
成化朝制瓷业又恢复了生机,迎来了灿烂的春天。特别是青花、斗彩,堪称两绝,成化青花用“平等青”料,色调柔和淡雅。“斗彩”创烧成功,小巧玲珑,鲜丽明快,历来有“成窑五色”、“成窑姹紫”之说。鸡缸杯、高士杯被人们津津乐道。纹饰上的主要特征:龙的双眼细长,龙发后飘,夔龙的额角与龙、凤的爪子均有五趾,缠枝莲、莲托八宝多见,“大明成化年制”款。
弘治朝延续成化的烧造,并有所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弘治青花瓷与成化相比在风格上差别不大,因而历来有“成弘不分”的说法。但细察仍有不同,弘治比成化时代在造型、胎釉、青花特征上略显逊色。青料仍使用“平等青”料,色调浅淡,多晕散,也有浓淡相间的现象。这一时期特有的品种是素三彩。一般器足内多署“大明弘治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