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机构仿的宣德炉?
清代仿制的宣德炉始于康熙朝,停烧于乾隆初年,前后共计约60年之久,有清一代御造铜炉,有记录的仅见于康雍乾三朝,后二朝所造之炉已无从寻觅其踪了。目前国内外公私收藏所见清代仿宣德炉均为康熙至雍正时所制,传世品不多,铸造比明代更为精致玲珑,但铜质却无法与明代相媲美,从清宫《活计档》的记事中就可略见一斑。
清代宫廷作坊仿铸宣德炉也是应皇帝的旨意而铸造的,据清宫档案记载,清宫造办处铜炉作坊仿铸的宣德炉,大多是在皇帝的直接授意和亲自参与下完成的,因此,仿铸的宣德炉在造型上与前朝的铜炉在造型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坐塌式”的底座清代仿宣德炉的底座普遍矮胖,呈“坐塌”状,与明代宣德炉高足瘦底风格不同,如“仿乌将军乳足炉”、“仿仰莲式冲天耳炉”、“仿彝耳乳足炉”、“仿冲天耳乳足炉”等。器体与底座两部分分铸,以焊连接。
二、“碗式”的器体
器体小巧玲珑,形如一碗,以“冲天耳三足倭堕炉”造型最为典型,如:“仿乌将军冲天耳三足倭堕炉”,“仿鬲式冲天耳三足倭堕炉”,“仿冲天耳乳足鬲炉”等。“倭堕炉”为宣德炉造型中一种十分特殊的样式,据《宣德鼎彝谱》载乃宋人所制,器作扁圆扁方式样,取“倭堕”二字,用以命名扁圆扁方这种特殊造型的款式。但传世的实物并不多见。清宫造办处所仿制的宣德炉中“冲天耳三足倭堕炉”有三式,“乌将军”式、“鬲式”、和“乳足鬲式”。
三、“仿铸”的款识
康熙时期,开始仿宣德炉时所作的款识为“大清康熙年制”,也有书“康熙年制”,后来依皇帝旨意改为“宣德”款,有四字和六字款,用篆体书成,有宋体字、晋唐楷法,风格多样。
清宫造办处仿铸宣德炉,使用的铜原料为内府所藏历代出土的钟鼎彝器,或御厂藏银及暹罗贡的银等。其色泽有亮铜、黑紫、鳝背、猪肝、香色、朱红、朱砂斑、枣红、沉香、石青等多种,其造型和装饰风格有仿汉、宋、明三代古器,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还有自出机杼、别创新款者。
清宫造办处仿制宣德炉,器物较小,玲珑奇巧,各部分比例协调,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如镂雕、錾刻、剔花、铸镶等装饰工艺皆施用于铜炉的装饰,使得仿制的铜炉更臻于完美,其款式多取清宫旧藏和出土古器的样式。清宫仿制宣德炉在工艺制作上,采用分铸法,将器体和底座分别铸造后再进行焊接,或采取浇铸和雕镂、錾花等工艺结合制成。清宫仿制宣德炉的款字也都是用铜模翻铸而成,其款字特点为文字清晰、整齐工稳,笔画细而挺直,间距均匀,排列整齐,与明代宣德款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