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草堂怎么写?

荀雅卿荀雅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法”这个词的本来含义是古代对书写艺术与技法,及与之相关的书论的研究、批评和品评等。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指代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包括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以及各种流派。在历史上,人们也常常把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分为“书派”“书体”“书家”“书家辈出”等等。 这里讨论的草书是楷书出现以后的一种汉字书写风格,其特点是符号化(即省略或简化偏旁部首)且快速书写。汉字的草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当时只是一种实用体而非艺术品;到了汉代才初具艺术形态,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实用的“章草”,至魏、晋时达到顶峰,并衍生出“今草”和“狂草”两种书体。

1.1 魏晋时期的书法演变 “书圣”——王羲之的《十七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典型的今草作品。 王献之还有一幅《中秋贴》则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草书从章草到今草再到狂草的过程。其中今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书体由实用向艺术的转型,而狂草则将中国书法带进一个全新高度——其用笔之精妙、布局之奇绝,让人叹为观止。这种书体还具有易识、易写等特点,使其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1.2 唐代的书法成就 在唐代,许多书法家都擅长草书,其中最著名的有“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四家”(李白、颜真卿、柳公权、惠能)和“晚唐四大家”(杜牧、张旭、怀素、孙过庭)等人。 此外还有很多知名的诗人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比如杜甫的《八哀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饮中八仙歌》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1.3 宋代以后的变革和发展 (1)南宋时期,由于北方被金人所占领,大批文人墨客南下定居于杭州一带,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氛围,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是其中之一。米芾的笔法十分独特,他用笔迅疾,多用侧锋,结字夸张变形却又生动自然,因此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颠草”。

(2)元代初期,由于元灭宋等原因,出现了文人士大夫们不愿再写字的现象;同时,因元朝统治者推行“汉法”政策,禁止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汉文化[1],导致传统书法艺术受到了一定冲击,从而出现了一个“衰乱萧条之运”局面,所以此阶段很难见到像样的书法作品了…… 但是!但是!虽然没多少好的书法作品出来,可那又怎么样呢? 赵孟頫的传世名作——《洛神赋》! 《真草千字文》的作者、“元初四大家之首”—黄公望。 以上两幅作品都是黄公望的作品啦~ 明末清初“书画双绝”、“画竹圣手”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朱耷。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丁敬。 近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他们都是在那个时代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 (3)“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批判,并被认为是无用的落后文化而被抛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书法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

优质答主

谢邀,最近知乎真是天天推这个题啊……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个来看待。其一是“如何评价”,其二才是“应该如何做”。 先说第一点——对题主问题的质疑: “为什么一定要让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呢?”“他要是天下第一那他之前所有的书圣都干嘛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想,题主大概是从历史文献里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吧(比如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在历史上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评价)。但问题是这些都是他们个人的判断,而且是在今人看来是这样的。 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至少在唐以前都不是这样。 在唐代以前的史书中出现这样的言论是很令人吃惊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一个时代的人如果连自己那个时代的审美都是无法统一的话那么又怎么能去想象他们的古人或者后人的看法呢? 所以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

再说第二点——“如何做”——也就是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出的几点想法: 第一,买好字贴,认真练习; 第二,找老师; 第三,多思考。

以上三点其实是我对自己学习经历的一些简单概括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这三点是循序渐进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首先我是从临摹开始的,但我并没有刻意的去追求“像什么什么帖一样”那样而直接追求“像自己心中的什么啥样”;然后我开始有了简单的创作,这时候我的水平基本上已经能够让我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风格了;最后我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帖实践。 可能每个人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我只是把我个人大致的经历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罢了。 最后,我想说,学习书法是没有捷径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但是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