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源哪个国家?
中国的书法,起源于中国,自汉代以来,中国没有哪一个艺术品类能像书法那样影响这样深远,覆盖这么广泛。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书法,大多以汉字为基础,借鉴中国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而来。因此,严格来说,世界各国的书法,都属于汉字书法的范畴;也可以说,只有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 日本的书法,始于中国汉字的传入,称为“假名书道”,后与日本本土文字“万叶假名”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标点假名书法”和“平假名”“片仮名”两种字体体系。
朝鲜半岛的书法,则源自于汉字与朝鲜本民族文字的结合,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字体,即“正楷体”(又称“正字”)和“谚文”,其中“正楷体”又被称为“汉隶”或“汉文”,而“谚文”则是朝鲜古代平民使用的民间文字。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国土涵盖整个欧亚大陆,但他们的书法基本上还是承袭了传统的汉字的笔法风格,并未进行创新,因而不能算新的书体。他们只是在原有的传统书体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而已——这种写法,现在还在我国北方很多城市以及台湾地区被沿用,如北京、台北等地街道上的告示牌就是横排的。
至于阿拉伯地区的书法,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一般都不追求艺术美感,而是讲究简洁明快,所以其书法作品通常都是一些阿拉伯字母的大写简写形式,且多为草书,极少有其他汉字书法中的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及草书等其他书体。 欧洲人的书法,普遍都写得非常糟糕。12世纪时,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中国人将传统的汉字的结构用罗马拼音标注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标音汉字》(又名《汉字二十声字母》)。但是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标写单音节词,在用于书写多音节词的时候便非常麻烦。而且这种方法只能标注出汉字的发音而无法表达汉字的意思,实用性也不高。不过它倒是对后世拉丁字母的发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优质答主
其实中国的书,一开始并不是“书法家“写的,而是文人写的。 东汉末年蔡中郎在《蔡邕笔阵图》中说”先儒谓字有八字法“其中提到:”一点之内,一字之中,须要端正,一字各占一方。“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汉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但为什么又说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等的书法是成熟的标志呢? 因为魏晋时期,士族开始逐渐没落,他们的社会地位也逐渐被平民阶层所取代。但士族仍然保留了文化上的特权。所以在晋室南渡之后,他们在江南重建自己的文化中心,于是就有了王献之这样的大书法家。
另一方面就是隋唐,自唐太宗提倡学王羲之,又有了欧阳询、褚遂良等诸多大家,而王维则是唐代第一画家兼文学家,他的画在当时比现在的齐白石还受欢迎! 所以我认为题主可能是对古代的文化艺术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
书法是一种艺术,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它起源于中国。它是用毛笔在特制的宣纸上所书写的独具特色的汉字的一种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文字,为什么只有中国产生了书法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呢?这是由汉字和毛笔等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归纳起来无非是"表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前者是用文字的形体来描绘具体事物的形状或动态,它本身仍有象形性,如古埃及、中美印第安语系中的玛雅文,我国原始社会文字及少数民族中的东巴文等原始文字就属于这-类型,现代文字中的日本的假名是这一类文字的遗存。表意文字是以文字所代表的声音拼成的语词概括地表达出事物的形体或动作的概念,字形与所代表的形体或动作之间无象形关系。现代各国广泛通行的文字如罗马文、斯拉夫文、阿拉伯文及汉字(还有古代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腓尼基文字)等均属于这一类。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上,表形文字是早期形态,表意文字是较发达的形态(只有日本文字是特例)。在表意文字体系中,汉字又是一种特殊文字,它是以单字为单位,用许许多多字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去代表各种各样的语言概念。汉字是以单字构词的,在汉语的发展中,这些字的构词能力越来越大,后来又出现的形声字,更具有大而统摄的语法功能。汉字在表意文字中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从文字发生的角度来讲,称它为“最成熟”的文字,当不过分。这种单字独体的方块字,多姿多态,既有利于人们运用这些字构形、造型,又适于人们的视觉的接受,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
汉字发展到商周,就已经由原来图画性的文字演变成比较成熟的文字形态了。商周文字如甲骨文、金文被铭刻在龟甲兽骨、铜器上面,字的形态已经固定,书写时的提按提笔的书写还没有形成,其笔法、笔意还是幼稚的。秦汉统一汉字,建立小篆的范式,文字更加规范化,文字形态也由粗朴、笨拙、天真转向精巧、婉丽。笔法也由于竹简帛书的盛行向提按笔法发展。小篆被应用到铜器、碑碣上。笔画的粗细、笔力的力度、结构的安排等,都有十分精巧和高妙的因素。特别是刻铸在竹简上的文字,通过铁笔镌刻,出现十分精绝的隶篆。小篆成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始基之作。
在笔划和线条的装饰上,从秦篆开始注重"婉曲"、"婉丽".汉代成为我国文字史上的"方块字”定型时期,并产生了由篆到隶的重要转折。汉字的基本特征由篆字的依附于"物象"、"线条”,转向隶字的"成方块”。隶字产生以后,逐渐替代篆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并产生了草书、楷书和行书。特别是隶书,其在汉字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笔法有如下重要变化:出现了蚕头雁尾,波磔分明,左右分张;出现了方笔的用笔方法,笔划方整。笔划有俯仰、正侧之分,字势飘逸而不拘谨。楷书、行书、草书在此基础上发生和发展。隶变以后的汉字使原来依附于“物象形貌"的字形进一步向抽象符号演变,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使汉字与“物象”之间关系从视觉联想的角度拉得更远。汉字发展经历了“象形”、“表意”、“抽象”这三个阶段,它的象形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少,而符号性和审美性越来越多。"书法"在中国成为“文字"的一种高级存在形态,它与文字结为一体。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受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象、意、象之间相互生发和联系。汉字在发展中的每一次质变都是由量变推动的。文字在使用中受到人们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制约,从而推动和促使这种质变的发生、演变。汉字的“象形性”是受“重物”观念的支配:汉字的“象意性”则是受“重人”观念的支配。汉字的发展,可以说就是受“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