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书法什么讲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刚好之前写过类似的。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以红色为尊”的观念或意识,但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有这种观念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红色本身是一种非常鲜艳的色(相对其他传统色彩)而且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导致的。在现代艺术当中,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强调作品的意义往往会选择用鲜艳的颜色来装饰或者表达一些特殊意义,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手法套用到古代书画上导致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认知。
如果硬要说一个原因的话……大概就是因为中国自古就认为“血是生命之源”的缘故吧~不过这个好像不能拿来作为依据啊~因为中国古人也认为粪尿是生命的源泉,但是那又怎么看待粪画和尿画的呢? 说回正题,既然题主提到红纸了,那么就先说一说关于使用不同颜色纸张的一些情况。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中,除了使用传统的宣纸之外还流行着一种称为“雪青纸”的生宣,该材质具有着质地坚韧且薄如蝉翼的特点。而在这些生宣之中又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一类最为常见,比如元明清时代最流行的雪青纸便是采用了一种名叫“藤黄朱墨矾”的特殊颜料制作而成的。
其实从唐以后到宋元时期时人们更习惯将这类纸张称之为“素笺”(也称“白绫”)而不是生宣(当然也有将“素笺”称之为熟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因为当时的书画家们普遍认为以白色生宣为基础制作的书画作品更能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而非一味追求艳丽夺目,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意境之美。 而像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宣纸”一词则是由明朝人程春宇在其所著《士绅指南》一书中提出来的说法。当时的人们已经基本不再使用生宣,而是改用了更为轻薄透明的熟宣进行创作;再加上后来宣纸被大量用于书写和印刷书籍,故此才有了这样一个叫法流传开来。
优质答主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嘛,我就说说自己小小心得吧~ 1.“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比如春联),而西方则是纯白的纯洁无瑕的白色……所以我觉得这种色彩还是很有讲究的吧-0- (๑乛◡乛๑)嘻嘻~( ̄▽ ̄~)~
2.当然啦,既然是红色的,那么就要有中国风的元素在里面了!比如说要配上毛笔字啊什么的(虽然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毛笔字T﹏T)但是这是文化元素呀╮( ̄▽ ̄)╭而且现在不是有很多打印的红对联吗╮( ̄▽ ̄)╭这样也避免了手工制作的麻烦和成本高的烦恼啦╮( ̄▽ ̄)╭
3.话说如果要是能配些中国风的花边的话那就更完美了!!!(°∀°)(。ò ∀ ó。)
4.嗯~其实我是觉得既然题主是学生党的话呢就弄个好看的封面就行了啦!(ง •̀_•́)ง
5.
横幅
一般指横长竖短的书字。可以是长条的,如对联;也可以是正方的中堂。还有条屏,通称屏条,比中堂小。这些横幅都以用宣纸书写为好。对联一般是七、五言诗句,也可以是格言联。中堂或条屏多为四言,五言或七言诗词。
竖幅
即横短竖长的幅子,一般以四尺或六尺宣纸直写,幅子较长,字也要大些,多用于写一至三个字的条幅。这种幅子装裱后可以直接挂于墙壁,十分显眼。如“福”“寿”等福字条幅,人们都十分喜欢。
写红纸字,一般选较纯的红纸,用宣纸或其它纸染红,要染得匀,不要太暗。一般选用水墨毛笔,用羊毫笔较好。毛笔要选大些的,以2.5寸宽为宜。这样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好。
对联内容一般根据房门面的大小选定字数。大点的“里外间”可选七言联,如“里迎五福外纳百福”,“外遇三春景内得四时春”等。小点的“两开间”也可以对联,只是字数可少点。联语要内容协调,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贴时要对准右边;下联末字为平声,应贴在左边。横批一定要对“联语”的内容起提炼和补充作用。如对联是“松鹤长春”,横批就应是“人寿年丰”。联语是“百世其昌”,横批就应是“四世同堂”。内容不协调,就不合写了。
写时,先在桌上铺一块稍大于红纸的毛毡或旧呢子之类的软东西。无毡呢,就用几张旧报纸代替。把红纸放在上面,扣放在桌上。拿起毛笔(用熟笔容易写),蘸上浓淡合适的墨汁,提起笔管悬肘运笔。如果桌低,就站着写,以免按笔,影响写好字。写前应打好草稿,在桌上铺红纸时,要按草稿大小,把红纸适当留有余地,用左手按平。写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字逐行写好。写每字时,应集中精力,看一笔,写一笔,笔笔准确。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笔画有力,线条圆滑,结构紧凑,重心平稳。横幅写好,落款应签人名,不落款为宜。条幅可落款。
写红字,要讲究一个“好”字。字要好,纸要好,写的效果要好,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