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盈联书法?

贝心锦贝心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此对楹联的撰写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诗人、书画家何绍基(1799-1873)先生。 这是何绍基为广东番禺知县张维屏所撰的对联。所谓“盈联”,即上款书“张君节推廉德高标粤峤群望咸瞻仰”“下款”是“何绍基敬书于长沙春柳斋”的书印对读而来的。 “张维屏”,字林士,号观斋,广州人,清诸生。乾隆六十年举乡试第一,嘉庆二十一年成进士,官福建邵武、晋江两县知县等职。道光年间曾入京供职刑部主事等。著有《国朝文录》《松心文集》《园诗话补遗》及诗集《桂岭诗钞》等。 在晚清诗坛中,张维屏是与林则徐齐名的诗人。而何绍基之所以为何应景地写出这样一副对联来,则是缘自一段佳话。

话说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十二月廿一日辰时,时任广州知府的张维屏在衙署内办公时突感腹疼,不一会竟痛晕了过去。幸亏此时巡捕王三及时前来报告,说是外面有一个姓吴的道士要见老爷。 张府的仆役们把吴道长带进了大堂。这位自称来自江西庐陵的吴道长说自己的法号叫做良弼。因他曾在罗浮山当过道士,所以懂得一些养生之道和医术。听说张大人突然身体不适,特赶来诊治一番。 吴良弼观察了一下张府上下人等的表情,随即就判断张大人得了急病,于是赶紧给张大人诊脉。接着,又拿出一个药丸给张大人服下了。果然,不到片刻功夫,张府上下人等的紧张神情才渐渐舒缓了下来。 稍后,吴良弼又再次为张大人切了脉,并宣布张大人的病症已痊愈。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吴老道并非浪得虚名啊! 张大人生性豁达乐观,喜欢交结文人墨客,平日里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与民同乐。因此,他的身边自然聚集了一大批爱好诗词歌赋的朋友。 而这位吴良弼道长,就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陈其年的好友。当时,他与陈其年的另一好友冯敏昌一起云游到广州,被张维屏请到家中作客。 三人相见如故,一谈就是通宵达旦,真是相谈甚欢。其中就有吴良弼在罗浮山上炼丹的故事,以及他在张府看病的这段轶事。后来冯敏昌将此事记载在自己的笔记小说集《榕江逸闻》之中,张府的幕僚们也将其记录下来,编成了《张公救吴道人记》一书。 这本书被后人珍藏传抄,广为流传。据说清末岭南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天爵就曾收藏过此书的版本,并在书中题写了跋语。后来这部作品辗转到了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梁廷枏手中。

据史料记载,由于吴良弼与何绍基是好友,因而何氏也曾经收藏过此书的版本。另外,从该书的扉页来看,何氏曾将该书送给了友人刘传莹。 刘氏又是何许人也呢? 刘传莹,初名庆澜,字子佩,一字伯章,晚号拙翁,广东南海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逝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二十九日。他是何绍基的学生,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和金石专家。

何绍基早年求学期间,师从包世臣学习书法,后来又向欧阳洵、褚遂良等名家学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行书以颜体为基础,兼有北碑笔意,用笔方扁有力;楷书取法颜真卿,又有魏碑笔法;隶书则以汉碑为宗;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而草书则得力于怀素、孙过庭和王羲之。他一生勤于创作,著述颇丰,主要有《拙吾诗稿》《拙庵文草》《拙政园杂书》《拙翁遗集》《拙叟日记》《拙思日记》《拙翁论书》《说文解字叙目》《说文引经考正》《汉石例》《汉隶辩伪》《校秦隶珠辉》等。

他还曾经主编过《十二经注疏》《说文系传集释》等丛书,编纂有《南海志》《西京金石志》《说文段注考证》等多种书籍。

优质答主

最近看了很多答友的答案,都很精彩。 在此仅就“字”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一个学书者而言,要评价他人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还是尽量客观和理性(但也不至于太保守)一些吧。 对于题主说到的何先生的《题王季海四言》,我倒是有些自己的理解。

在写的时候我是这样写的—— 临习时,先仔细读帖、欣赏;然后再动笔临摹。 在写的过程中,是带着问题的思考去写,而不是机械的模仿。比如说这一首《题王仲海四言》里“于斯永日”的“日”字第二画,这个字的结体应该怎样处理呢?我就想了很长时间才决定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我觉得这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研究过程。如果一味照搬,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不是吗? 所以题主自己要多想想啊!比如可以比较一下不同的版本;也可以尝试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去比较等等……

最后再说一句:任何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且也有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