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有哪些意境?
中国的古典文学、绘画和音乐中,有许多作品都是借“月”来抒发情感的。在古诗文中,月的意象被运用了无数;在绘画中,月下人物场景的画作更是繁多;而在乐曲中,《琵琶行》等以月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月作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人们无限的情思。 中国文人喜欢月,喜爱她的温柔与清冷,皎洁与明亮。于是月就成了他们宣泄情感的一个出口——借月抒怀。 他们的情是复杂的。有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有对远离家乡的思念(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有对人生的思考(如王维《江干寻戴处士》),也有对友人的怀念(如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还有对世事的感叹(如杜甫《后园明月引》)…… 但最著名的还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小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诗人由月想到远方的友人,想到友人此刻或许也正望着同样一轮明月,想象着友人的生活现状和心情,一种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对月光的欣赏和对朋友的相思,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并不是孤例。
南朝诗人谢庄的《月赋》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垂绮幌兮烛未烬,照华堂兮月欲圆。” 说的是美女已去、音讯全无,但隔着茫茫青天,仍有明月相伴。蜡烛点燃了又消灭,月亮圆了又缺。虽然写出了月圆人团圆的景象,但也透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