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元什么时候?
题主问的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年代”吧,因为“元”这个字是现代汉语的词,而古代并没有这个词。不过既然提到了“朝代”,可能题主想问的就是“中国书法的朝代时期”了。 那么什么是朝代呢? 顾名思义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划分的界限,从政治制度上分为皇帝制度和共和制两种;在文化方面有汉文化和楚文化等区分方法(比如楚辞、汉赋)等等,其实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词都源自于古代的朝廷划分方式。 在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字和书法形式。这些特定的时代所形成的文字和书法就是我们所谓的“朝代时期的书法”或者“该朝代的书法”,因此所谓“某某朝代的书法”一般就是指: “某个朝代的官方所使用的文字及其书写的形式或特点。” 而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朝代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和文字,所以也就没有对应的“朝代时期”的字体和书体出现。
1.秦朝——小篆 大篆→ 小篆 →隶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为了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的目标,命令丞相李斯对秦国原有的文字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小篆”。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秦代文物就是小篆印章,像下面这件李斯写的“泰山石刻”就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小篆了: 李斯的《泰山刻石》,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但是李斯的小篆并不是最完美的,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秦代的“鸟书”“虫书”,还有汉代的“八分”,这些都是对李斯小篆的一种改良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普遍称李斯的小篆为“秦篆”但是严格来说,秦篆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通常把商周两代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或“金文”,但秦篆却从未出现在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钱币上,换句话说就是在秦统一前没有出现这种字体。也就是说,秦在小篆上进行的改革是“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的,而不是说秦之前的文字就是小篆。而且根据古文献记载可知,小篆的原型其实是“大篆”而非商周的“金文”和“甲骨文”。
2.汉朝—隶书 隶书起源于西周早期,成熟于秦末至西汉初期,东汉时发展成一种兼具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汉字书体,并且成为后世楷书的基础。
关于隶书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仓颉造字”中的“吏字”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是说“隶”是从“草”中演化而来的。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隶变”是在“隶书”形成的过程当中产生的,而不是将“隶书”演化成“草书”和“行书”的过程,二者不能混淆。
3.魏晋南北朝—楷书 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将隶书演化为楷书,但是钟繇本人并未完成完全成熟的楷书结构,因此人们也称此时的楷书为“行楷”。直到东晋的王羲之将楷书定型完善,正式完成了由隶书向楷书的发展过程。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主要是“二王”帖中的部分,以及著名的《兰亭序》
4.隋唐—行书+草书 隋朝时期书法主要以行楷书为主,但是真正的行书则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今体”。唐朝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达到巅峰状态,颜真卿、柳公权也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行书作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又称“柳体”,与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赵孟頫的“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另外唐朝的时候还出现了以草书闻名的书法家怀素、张旭,人称“颠张狂素”,他们的狂草作品也成为历代草书者的范本之一。 5.宋朝——宋体 当楷书发展到唐后,又产生了两种书体:行草书和瘦金体。其中蔡襄和米芾都属于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二人都是“尚意”派的代表人物,所创的“蔡体”与“米体”在当时都很受欢迎。
到了宋朝后期,印刷业空前繁荣,人们发现宋体字的笔画简单易学,而且便于印刷,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甚至取代了汉隶的地位。
6.明朝—楷书+章草 明初时受元朝影响,流行草书,如“祝枝山(祝允明)”、“王觉良(王宠)”、“徐渭(徐青藤)”等,但是明代中期以后书法开始进入“复古期”,以唐楷为基础,再加以发展创新。其中以褚遂良、柳公权和欧阳询最为盛行。 另外由于朱元璋提倡明朝人写汉隶,因此当时的人大多都以汉隶为范,再加上明朝的文人多具有“崇古”的思想,导致明代的书坛出现了“复古”的现象,当时的书家以学柳、欧为风尚。
7.清朝-楷书+行草书 清代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一是继承了明代的“复古思潮”主张继承古法,崇尚晋唐;二是坚持“尚意”,追求个性表现;三是融合古今,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 代表人物分别为:董其昌(“华亭派”)、米万钟、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林散之和黄自元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