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书法有何衔?
1.书名 书家以姓名中的某一字来作为自己书作的代号,叫“书名”或“字号”等,如晋代的王羲之,本名是“王逸少”,他的《兰亭序》就被称为“兰亭”;唐代的颜真卿,本名是“颜鲁公”,他的《祭侄文稿》就被称作“祭侄”等等。这种书名通常比较简短,而且与人的名字有关,因此能比较直接地反映书家的身份和风格特点。例如,颜真卿的字刚劲有力、大气磅礴,而柳公权的字则清瘦挺拔、一丝不苟,我们仅看他们的名号便可以约略推测其大致的风格面貌了。由于一些著名书家会拥有多个不同书名的作品传世,所以后世书学著述中常会以书家之名作为其各体风格的统摄,例如欧阳询有“欧体”之称,虞世南有“虞体”之谓,颜真卿也有“颜筋柳骨”之说——这些便是后人根据书家的具体风格而为其所取的书体名称了。
2.斋号 一些书法家为了区分自己的作品,常常还会以自己的居处、别号或者门派命名。例如宋代的米芾,本名为“米元章”,他因为喜好奇石,所以自称“米南宫”——“南宫”即是宫殿的意思(据说是因南宫壁间多画马,故以此借指),后因其书画出众,被宋徽宗赐号为“渊颖先生”,并成为“海岳庵”庵主,于是世人便称他为“米海岳”“米公舟”“米颠儿”等。又比如清代的吴昌硕,本名叫“俊”,因自号“苍石翁”,又称“缶庐”主人,人们便称其为“吴昌石氏”“吴苍石翁”以及“吴老缶”等。在米芾和吴昌硕二人的作品中,虽然都有“海岳”与“缶”字的出现,但二者的书写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雄强跌宕,后者凝练浑穆。斋号的选取一方面反映了书家本人的审美趣味和志趣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其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之一。像唐伯虎就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誉,徐渭也有“青藤野客”之称号。这些都是他们在当时的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也反映着各自的审美倾向及个性特征。
3.官爵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在做官期间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而这些作品大多也以他们当时的职位、官职等来命名。例如唐代的张旭,曾经做过苏州刺史一职,他所创的草书也被称为“狂草”,后人便将其称为“张苏州”“李北海”,并称他们的作品为“二王笔法”之类的称谓;另外一位著名书家怀素也是唐朝人,他也曾担任过长沙刺史这样的重要职务,故而世人也以其官名为称之——“长沙”二字也就成为了怀素的代名词。此外还有著名的“三苏”,苏东坡、苏辙二人皆有“学士”职称,而其弟苏辙更有“文定”雅号,由此他们也获得了“三学士”之殊荣;至于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则有“赵子昂”“松雪道人”这样两个极具个人特色的名字,这也正与他本人儒雅端庄的形象相符一致。
4.年号 在中国古文学发展史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自己所处的时代或所处的朝代给自己起别名或是绰号以此来彰显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这就是所谓的“年号书家”。所谓“年号书家”就是指那些将自己的著作冠之以当朝皇帝年号来命名的书家群体。这一类人群往往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并且其作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因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年号书家"的出现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将会失去很多精彩篇章也无法达到如今这般繁荣昌盛的局面。由此可见“年号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也不能忽略! 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称呼,它一般用于帝王在位时期,比如汉高祖元年就是汉高帝刘邦即位的第一年。从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采用年号纪年法。不过这个制度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会用的,也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坚持使用到终老的。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没有给自己设立过年号,而他的一生也只活了一年左右时间而已……所以说这年号也不见得就能准确反映出某个君主的实际执政情况来了呢!总之年号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吧~
5.谥号和号 古人死后,根据生前功绩,朝廷会赐予一个褒贬性质的称号来表彰他们的美德或恶行,这便是“谥号”的由来。一般来说,谥号都是对死者一生德行的评价和概括。但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武”这个词原本是表示勇猛之意而不是“杀戮”的含义所以在秦始皇之前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褒贬色彩;再比如武则天她既有过分残暴的一面又有过开疆拓土之功所以就不能简单地用褒词来进行评价了……对于大多数封建帝王来说,他们的谥号大多都是经过官方认可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文字材料;而对于那些在位时间不长且又没有多大成就的君主们来说则会由史学家们按照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来作为其最终的称谓。除了这一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封号”。这是古代女子特有的一种封号方式,它指的是在女子结婚以后其夫家所给予的一个荣誉称号用以表明她在夫家中的身份与地位。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同时也是对夫妻情感关系和谐稳定的一种认可和保障手段;此外它还兼具着督促丈夫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