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字书法怎么写?
先推荐大家看看田英章的楷书,他的字体非常漂亮,很适合初学者练习! 杜(dù),会意;从邑,从甫。“甫”意为“男子美称”、“男性”。“邑”与“甫”联合起来表示“男子之美称城邑”。本义为地名。
杜,姓氏之一(Dù)。亦称杜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封于狄国杜城(今陕西西安杜陵),其后以杜为氏;又宋国公子段被封于郑国杜(今河南开封杞县北),也称司马氏,其子孙亦以杜姓,是为南阳杜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周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等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同姓不能通婚,规定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而周公的弟弟姜子牙受封于邢。
到西汉的时候,刘邦的大将樊哙被封与荆地,当时荆地已经有人居住了,于是就改荆地为杜县,这是杜地之始。汉文帝刘恒做了皇帝以后,把他的第四个儿子恒山王刘参改封到太原,改名为杜。这样,在山西太原就有了一个杜县,史称南杜县。而原来荆地的那个杜县改为襄邑,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睢县城关。到了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原来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因战乱被毁,于是,光武帝就把齐王的第二十一子刘明徙封到了临淄这个地方来重建齐国都城的残垣断壁。
因为新筑的国家叫做齐,为了区别于原来的齐国都,所以叫新齐,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可是这样一来,就发生了麻烦的事情,那就是南杜县与新的齐国首都近在咫尺,而当时的太傅邓禹却认为这样做不妥当,于是便奏请光武帝把南杜县划归给新齐国都临淄管辖。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杜城镇。而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翼城县东北三十里处有一小村名叫杜牛村,相传为杜国的都城旧址所在。
1.行书 【特点】行书中夹杂了一些草书。这种书体书写灵活自由,一般用作信札、题词或手稿。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篇优美的四言杂言序文,全文200余字都是用行书写成的。 唐太宗特别喜爱这篇行书作品,死后还把它作为陪葬品装在棺中。为此,人们又称之为“禊帖”。
【运笔方法】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笔画比楷书略少,比草书简化很多。它既保持了楷书的基本结构,又不像楷书那样工整规范。所以它的用笔特点是:既不用毛笔起笔,也不像草书一样使转连带得太多,而是有起有收,提按分明。在点画中运行,有的行笔较快,有的行笔较慢。在字形结构上,有时省去偏旁,有时添画偏旁,以便于书写,也便于读者的识别。因此行书很适于写作书信、题词、草稿等各种实用文体。如果要把行书写成一幅书法作品,就需要有一定的布局能力、章法知识和审美眼光。这就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
2.隶书 【特点】隶书起源于秦代,到汉代达到成熟阶段。隶书结体扁平,笔画细长,横画长而直画短,呈方头圆尾的特征。隶书是楷书的雏形,对汉字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的汉碑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都是隶书中的精品。
3.楷书 【特点】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是我国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也被称为现代字的鼻祖。
4.草书 【特点】草书,是一种书写十分便捷的字体,可以省略繁复的细节。然而由于草书中存在着许多“连笔”、“笔断气不断”的情况,导致很多草书看上去让人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