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地翡翠什么意思?
在翡翠行业内,“芙蓉”其实是一个形象的称谓代指白色淡青色,质地细密通透的翡翠。 用句大白话来解释下什么是「芙蓉」: 把一滩水,放在一个容器里(行内叫「块体」),这滩水如果很清透,那就可以叫做芙蓉。 为什么一定要用「芙」蓉而不用其他字呢?因为「芙」蓉这一名字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有相当多的商品名称中带有「芙」或「蓉」,所以大家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比如「芙蓉石」「芙蓉种」或者「芙蓉色的玉」等等;
当然如果用现代汉语词典来解释的话,「芙」通「扶」,「蓉」通「容」,那这个词的意思就变为:像芙蓉花那样让人容易亲近和容纳的玉器。这样翻译也没错,只是似乎少了些韵味~
目前市面上的翡翠大致分为A、B、C 三类,这三类翡翠的出处都是出自于缅甸,只不过在开采的过程、加工、以及销售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节可能产生的瑕疵,让最后呈现出来的成品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体现在颜色、净度、透明度、尺寸等方面。
A 货:天然翡翠,即天然色泽,未经过任何人工染色处理的货品。(唯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部分无色翡翠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呈现出淡淡的色度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很轻微的且肉眼易辩)
B 货:天然翡翠,经过强酸洗漂白处理后再进行填充胶固,这种处理方法能极大程度改善翡翠的颜色和通透感,但会对翡翠本身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结构被破坏后很难复原,填充物与翡翠本身的融合性差,更容易脱落。因此 B 货通常会留有填充物的胶质感或颗粒感。 (图中为冰种阳绿葫芦,右图为糯种紫罗兰手镯,经强酸清洗后填充胶固的处理方法可以让原本暗晦无光的翡翠饰品焕然一新)
C 货:仿翡翠制品,由其他矿物(如碳酸盐岩)经高温高压形成,外表类似翡翠,但结构密度不同,折射率也不同。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仔细观看,常有表面泛白光、光泽较之翡翠逊色很多的现象。而且用放大镜观察,常会发现晶体颗粒较之于翡翠更明显、粗糙。 (右图 C 货水滴吊坠,左图 C 货圆环手串)
除了以上三类以外还有人工染色的处理工艺,即 D 货。这种方法多用于翡翠的边角料或品质较差的原料,通过人工染色成为浅绿、深绿甚至是黄色的翡翠。虽然这种黄色调的翡翠在市场上人气颇高,但是天然的纯翡色的水晶也有,所以大家在选购的时候还需要谨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染色后的翡翠,在折射率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这点也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