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能提己癸吗?

劳伟能劳伟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答案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不想面对。 中国画不能提升格调! 中国画只能提升境界。 什么是格调?什么又境界? 这两个概念很模糊,而且不好界定。 但是有人一谈到这两个词的时候,你问他是什么意思,他总能说个大概。 所以接下来我就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格”通常指人格、品德方面。如“一代伟人”“品格高尚”。这里所说的“格调”是人主观评价的范畴。 “调”通常指乐曲的音调,也就是乐谱中由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顺序。引申一下,也可以表示说话的腔调——方言土语。那么在这里所说的“格调”是客观存在,是可以量化的。

中国绘画里有个概念叫“笔墨”——笔墨=线条+色彩,这是可以量化评估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概念:笔调(这里专指中国画) 而国画里的笔墨又分很多种,有工笔的,写意,水墨...;又有金碧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等等。不同的笔墨形成不同的笔调。同样是一山一水,由于作者的笔墨不同,其笔调迥异。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来说明“笔调和格调的关系”似乎还不够,因为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什么样才算好的笔调?什么样的算坏的笔调? 如果不引入这个观念,那么上面的所有论述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入另一个概念——“章法” 古人论书法往往讲“章法”,即字与字,行与行如何排列。其实这章法的原理也可以用在一幅画上。 既然“章法”已经引入,我们就可以来仔细研究一下“格调”和“笔调”的关系了。 用图画来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见图1-2-3)

这幅图中,左边的图是风格类似的两个画家画的同一题材的作品,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右图的构图和笔法明显是在迎合左图的“格调”,而右图的色彩却明显是向着左图的“笔调”发展的。这两幅图所谓“格调”是一样的,但“笔调”却完全不同。 可能这样举例还不足以说明“格调”和“笔调”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一幅画(图4)。

这是一副著名的“节临《兰亭集序》”,这个叫做王钦文的书法家临的这个帖子,据说很是形似,连王羲之的儿子王涣之见到都分不清真假。

图5是这幅作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变换着字体结构去迎合帖子的笔调,同时又不时地打破章法去迎合帖子的“格调”。可见“笔调”和“格调”都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问这个问题:中国画能提己癸吗?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的文人画是否具有超越性?

答案是肯定的,文人画是有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就在于对笔调的驾驭和对格调的突破上。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超越性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文人士大夫经过严格的艺术训练之后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人才有可能突破固有“格调”和“笔调”。

否则,那只能叫打滚嬉闹。

陶延陶延优质答主

对!中国画能提己水。虽然在中医看来,画国画、练书法、弹古筝…都属于耗伤心神的行为,但只要掌握了“养生绘画法”,就能在作画的过程中,完成对脏腑经络及身形的调节和疏泄,起到养生健身的效果。

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工笔画又称细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慢功夫”,在作画过程中,可以调整心态,安定浮燥情绪。

而写意画则笔简意足,洒脱逸气,寥寥数笔就能把事物的形和神表现出来。写意画作画迅速快捷,意到笔随,落笔成趣,可以起到兴奋神经、激发细胞活力的功效。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五色与五脏相对应。

黑色入肾,可补养大脑和生殖系统;红色入心,可兴奋神经系统;黄色、金色入脾,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绿色、蓝色入肝,可调理血液循环系统;白色、粉红、紫色入肺,可调理呼吸系统。

人体五脏是相生相克的,我们在作画时,可有针对地选择画种和色彩,来达到调节人体内脏平衡的目的。

比如:肝肾阴虚的人宜打底设色,以绿色、青色为主;心脾不足的人宜渲染烘托,以朱红、深红为主;肺弱有痰病的人作画以白色、粉红、紫色为主等等。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人的脏腑经络需保持畅通无阻,气血的周流才能流通全身,才能保证脏腑机能的正常运行。中国画技法中的:勾、皴、点、染等手法,与中医推拿按摩中的:揉、捏、拍、推的手法如出一辙。

如果我们在国画技法中运用适当的力度,同时,伴随深而持久的腹式呼吸,在作画过程中就能够刺激、打通经络的堵塞,畅通气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