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光照后是什么颜色?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玉石,大多数都是天然形成的,所以在光线下会有自然的色差。 而人工处理的玉,如染色的红翡、黄翡等,以及烤色的碧玉、墨翠等,在光线照射下与天然的颜色差异较大,很容易区分。 不过,天然也有天然的难题——由于玉石的生长环境复杂,造成不同的玉石品种、甚至是同一块玉石,都会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暴晒)而使得其表面及内部产生细微的变色。这种改变往往是局部性的,不仔细观察或仔细研磨难以发觉。 但若是拿上紫外线灯一照,这些“暗变”立刻就会暴露!这就是平时很少人做的,也是最有风险的。因为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买的玉石是不是经染色处理过的。所以,购买时若发现异常,一定要用紫外光灯来照亮观察。但这样的检测方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否则很容易出现误判。
对于品质较好的无结构或有极细小的纤维状结构的玉石,使用灯光照射来鉴别的方法就不可取了;但是用强光手电筒直射,如果看到光泽明亮,且带有彩虹效应的话,那么基本可以判定是真品,质量也不错。
当然,最保险的办法还是请专业的人士进行鉴定。
翡翠的表面反射光线,使人眼睛看到它的美感。翡翠的光色与色泽共同构成了它的质感。光是引起视野的现象,光泽则是反光下看到的视觉状态。根据光泽可分为玻璃光泽,半透明,微透明,实心,普遍有光泽,弱光泽等。
对于翡翠的颜色,其主要是具有美感的外观色泽,光线主要是用来观察和评价翡翠的颜色。翡翠的光线颜色主要有以下五种:
1. 白色:生长在白色翡翠中的铬云母造成翡翠表现出白色,这类翡翠主要是由铈(Ce)元素所致。
2. 红色:由于翡翠石化过程的冷热变化,使得翡翠内部产生应力而使铬盐破坏了,剩下铁盐,这时候我们就看到翡翠呈现红色。
3. 紫色:紫色翡翠是由于翡翠石中含有微细的铬钒矿(coubic-vanadium mineral)或铬云母(chromite mica)而形成的紫色。
4. 褐色、黄色:这类颜色主要是因为原石内含的有机物或铁矿物或二氧化矽(SiO2)等而引起颜色的改变。
5. 猫眼效应:这是一种因为翡翠中含有典型的纤维结构的翠绿色翡翠(vittatite)而显现出的像猫眼一样的色调。
总的来看,翡翠的光线颜色丰富多样,为翡翠的品质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在鉴别和评价翡翠时,需要综合考虑质地、色泽和光泽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