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传入中国有多久了?
据传,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有绿宝石进入了中原,但那个时候人们无法分辨绿宝石和翡翠的区别,所以把它们都统称为“碧玺”。 隋唐时期,缅甸的宝石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唐朝时,有“昆仑奴”这个职业,专门从海外采珠宝进贡给皇帝。其中就有来自缅甸的翠玉。《唐国史补》里有这样一条记载:“南蛮献翠玉”。 宋代时,缅甸玉石进入了中国市场。宋人蔡绦所著《铁围山馆丛谈》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其(缅珠)色之碧如翠。”而宋人洪适在其著作《盘珠集》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缅玉,色纯青而透。”这里的“缅玉”指的就是如今的翡翠。
明代,缅甸翠玉成为贡品进入了中国宫廷。《明宣宗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宣宗)十三年九月……赏西番胡国公巴下拜等并其家内夫人一匹、玉二块。”这里的“玉二块”就是当时的缅甸翠玉。到了明朝末年,有人把从缅甸进口的翠玉称作“西洋翠玉”或“翠玉珠”。 清朝初期,皇室仍然以缅甸翠玉为饰。不过后来这种风潮却逐渐消失了。这是因为雍正皇帝认为,帝王应该使用质地最好的玉器,而缅甸翠玉虽然颜色好,但质地不够细腻。于是宫中不再以缅甸翠玉为饰,而是开始使用和田玉。
关于翡翠确切传入中国的时间,至今未能找到有价值的文献记实,因为自清朝乾隆年间正式有玉有翡翠之争始,至民国时期,其时间虽长,不过百余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过白驹过隙。故,虽各大家在各自著作中有许多记实资料,但大多语焉不详,且互有出入未能统一。比如关于翡翠最早进入中国的两条论述中有如下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翡翠传入中国当是康、雍、乾时,始于云南腾越(今云南省自治州),缅甸同中国云南为邻,自古有玉,所产玉,旧名“坤泽”。坤泽译音又叫“坤遮”或“坤则”,汉人传入腾越,音讹成为“非翠”,后为美其名遂改为“翡翠”。
另一种观点认为翡翠是清中期(1736 - 1839)中叶由缅甸传入云南腾越。当地买卖此玉因音误称为非翠,为图吉利,把非字去掉转为翡字,翡翠因此而得名。当时亦有称之为缅甸玉、水仙种玉、料玉、水沫子玉的。
从以上描述来看,二者的观点有共通之处,均为清朝中期自腾越传入中国,但第一处记载中出现“坤泽”一词。此词来源于清朝腾越州守将洪亮吉所著《行滇日记》,记述作者前往云南时的见闻,其中有一处记述:“凡玉稍润泽者,彼处人全曰坤泽。无色曰坤泽,有绿点者则曰花坤泽云”。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出来当地产玉自称为坤泽,所以坤泽应为翡翠在当地名称,而非翡翠传入中国的记述。
另外,从翡翠命名的由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国自古重玉,对玉石的鉴别和鉴赏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缅甸翡翠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坤泽”,因其颜色与生活中常见的翠鸟胸前的艳丽色彩非常相似,所以称该类“坤泽”为“翡翠”。《腾越乡土志》即有如下描述“翡翠玉产缅地,色似翡翠鸟胸前毛而得名”。所以,翡翠的命名应该是中国人所为,当此类“坤泽”传入中国时,应有中国商人参与了“翡翠”一词的命名。
综上所述,翡翠传入中国应不晚于清中期,并且有中国商人参与了“翡翠”一词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