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泡什么药水更绿?
“加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所谓的“加色”就是用化学药剂浸泡或涂抹在翡翠表面,让原本底子不太好的翡翠变得更“漂亮”。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染色剂主要有:铬盐、铬酸钾和氧化铁等。 把本来底色较差的翡翠用以上染色剂浸泡后,再使用酸碱剂(如氢氟酸)浸泡,就能使原本底子较差的翡翠变得“晶莹剔透”、“翠色欲滴”了。
不过这种被染色的翡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颜色会“脱落”——也就是掉色,而经酸液浸泡过的翡翠还会留下酸蚀纹。在购买翡翠时需注意观察,最好选择有国家正规检测报告的货品。还要注意观察颜色有无脱落现象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用洗砂法给翡翠上色的,即用高压锅煮熟石灰水,加入石英粉(即砂)搅拌成糊状,涂于翡翠表面,使其慢慢渗入内部,从而使玉器看起来更为通透润泽。
市场上经常流传着某某泡药能改变翡翠颜色的说法,如高锰水、葡萄水、翡翠王等。高锰水和葡萄水等泡药只能在短期让原本绿色的翡翠变得更浓艳,但其浸入的深度很浅,很短时间内会重新退色,目前基本已经淘汰;翡翠王等主要浸入目标是原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翡翠,主要目的是染色,使翡翠看起来像绿色翡翠,其染料或浸色剂多为铬盐、有机染色剂等,浸泡出来的绿色不够纯正,并且很容易变成暗绿色、黑绿色等。
目前市场上较常见,危害较大的是经过浸渍处理(即业内俗称“B货”)后,再进行染色处理(业内俗称“C货”)的翡翠。首先将原本颜色不好或无色的翡翠通过浸酸等工艺漂白,再将染料或有机色剂等注入到翡翠中,其染色剂主要是低分子有机染色剂、铬盐等,颜色不够纯正,给人以“邪绿”的感觉,且浸色的绿色偏暗,呈黑绿色、绿黑色。
由于浸色翡翠是先将原本质量差、有裂隙的翡翠进行充胶处理,然后再经过浸色处理,因此其绿和“B货”的白色裂隙或胶质常常伴生在一起,这些裂隙和胶质在偏光镜下呈四明四暗的现象;将浸色翡翠在长、短波紫外光下照射,常常呈现亮黄绿色或暗黄绿色。在放大条件下观察,有颜色沿裂隙或颗粒间分布的现象。
对于这些经过浸色处理的翡翠,购买时只要认真辨认还是不难辨识的。我们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到信誉有保证的商家处购买,同时索取检验证书,因为浸色翡翠主要充斥在中低档市场,其基本“套路”无外乎是商家自称捡了漏,标价很低或象征性报价,然后进行所谓打折让利,消费者如果真的购买后,商家常常告知“货出去概不退货”,或找些借口“行规,不退不换”。对于这类市场小贩,消费者可以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