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翡翠会用酸洗吗?
会,但是很少。 古代的翡翠交易和我们现在的交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主要靠商场、电商或者品牌旗舰店进行销售,而古代主要是走陆路或者走水路,也就是货郎担或者船老大挑着担子到处卖,或者像阿拉伯人一样骑着骆驼走江湖。
这种交易方式的好处就是能接触大量的人群,坏处就是很难维护品牌形象(当然,古代对品牌的概念比今天我们理解的要狭窄很多),容易滥竽充数,所以古人也有“南珠北玉”的说法,指的是南方的玛瑙和北方的玉石都有假货的情况。为了减少被骗的几率,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识玉”,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鉴别玉石的真伪及品质高低。如何识别呢?除了仔细观察外观外(这属于经验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醋浸泡了以后看结构是否发生变化——真品浸泡后颜色不会变淡,假的东西泡在醋里马上就会褪色,非常神奇,效果立竿见影。古书上有“醋浸法”来识别真假玉石的方法记载。
用醋浸泡辨别真伪虽然有效,但操作起来有缺点——必须把玉石泡在液体中才能观察到颜色变化,对于长途旅途中的商贩来说很不方便。于是有人就想出用醋熏的办法来检测,即把玉石放到装有醋的碗里,然后盖上盖子,用蒸汽加热使醋弥漫在整个空间,这样也就达到了检验的目的。 用醋浸泡可以甄别绝大部分的假玉,但对某些特殊的假玉却毫无办法,因为这些假玉不是冒充某一种具体的玉,而是冒充某种玉的质地,也就是以假的材质来冒充真的材料。对于这些假玉,只能用多观察少下手购买的方式才能预防,毕竟这些假玉的成本较低,利润空间大,没有利益诱惑,他们不会自己砸自己的脚。
翡翠是清代中期以后的玉雕品中最重要的材料,清代开采的翡翠原料多为山料,在形成、搬运、沉积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常会有裂隙产生,并被一些黑色的物质充填,这便是翡翠的裂绺与绵绺(也称“黑癣”、“脏点”),这些裂绺与绵绺不但影响翡翠的美观性,而且大大降低了翡翠的可利用率。因此,提高翡翠的利用率与美观性,设法去除、淡化上述缺陷便显得重要起来,浸蜡处理、酸洗处理应运而生。
浸蜡处理工艺在清乾隆时期就已相当成熟地应用到翡翠的处理美化当中,对有裂绺、绵绺的翡翠加温后浸入加热熔化的蜡液中,使裂绵中的蜡液冷却凝固硬化,将裂隙“堵死”,使裂绵不外漏,避免了翡翠在使用、佩戴中进水、进灰使黑点扩大,破坏了翡翠的美观性,同时增加了翡翠的通透感,强化了翡翠的绿色、紫色,并使得这些颜色更为娇艳。
浸蜡处理的翡翠受外力作用后,裂绵有可能张开而导致蜡质外流,且浸蜡处理的翡翠不宜接触高温。因此,更有效实用的酸洗处理工艺产生并取代了浸蜡处理。酸洗处理是将有裂绺、绵绺的翡翠浸泡在一种酸液中,经一定时间的作用,“吃”掉翡翠裂绵内的黑点等杂质,再在清洁水中反复多次荡涤,然后再将翡翠浸入开水烫洗,这样翡翠裂绵内的杂质被彻底清理,使裂绵不外露,得到美化,优化了翡翠的外观,提高了翡翠的利用率与价值。酸洗处理的翡翠无重新进水、进灰的后顾之忧,且在温度变化时不会因外力作用导致裂绵张开而露出黑点或蜡质外流,显得更稳定、耐用。
经浸蜡处理的清代翡翠在古玉器鉴定中较易判定:一般情况下,这些翡翠明显有石英质玉的特征,其表面常有较细密的褐色麻皮状斑,有浅灰色白棉星,有暗红色的“翡”与翠绿的“翠”,“水头”(即翡翠的透明度)有明显的“一分水”、“二分水”、“三分水(种)”等不同档次的差异,有“刚石相”、“冰石相”、“柳石相”等不同质地。在有裂绺、绵绺处通透明亮,无绿、紫等色,常呈黄色、淡粉色,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放大20倍以上)可见裂绺、棉绺被晶莹发亮的蜡质充填。新仿浸蜡翡翠常无麻皮斑,蜡质常易外流,观察有“出汗”的现象,或有成片的绿色与红色。
有些清代翡翠A货无浸蜡,但有酸洗处理,鉴定时更应多加注意,这种翡翠常无裂绺、棉绺。鉴定时应从颜色上多加观察,如观察翡翠的绿色是否娇艳、妩媚,颜色是否很纯正,常显蓝、黑底色,观察“水头”是否明显较同质翡翠透亮,常透出蓝、绿等色,绿色是否过深、过艳且不自然等,这些翡翠常无“紫花”色,常无裂绺、棉绺,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不易见到这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