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周时期的铜器多于汉代?

房雨辰房雨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实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丰富;而汉朝的青铜器反而要远远多于先秦时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金”、“银”、“铜”和“铁”一直是自然界存在的四种金属元素,但是天然金属的提取率和纯度都是极低的,很难直接使用。所以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应该是锡和铅。由于锡和铅的熔点较低,容易提取和使用,所以在石器时代人类大部分使用的是锡器和铅器。但是这两种金属的强度不高,而且比较软,不适合用于制造锐利的刀具和锋利轻巧的兵器。因此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发现,在锡或铅中加入另一种金属可以大大提高其强度和硬度。这种加入其他金属的合金就叫做“青铜”(即青铜器)。而锡、铜、铅三种金属之间的比重比较接近,所以很容易出现青铜中各种金属含量不一致的情况。例如美国史密森学会所藏中国的西周青铜器尊和卣中,铅的含量就很高,超过5%;而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公元前700年至600年的古希腊青铜器皿上,铅的含量却只有1.1%-2.1%。在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中也发现了含有较高比例铅的青铜器。这说明早在青铜时代世界各地的文明出现了普遍贸易交流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在冶炼技术上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掌握了铜锌冶炼技术,从而制成了青铜合金中的白铜。这类铜中含有4%以上的锌,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适合用来铸造兵器和工具。但由于含锌量高,强度过大导致韧性不足,易于折断,所以加工成型的难度比较大。但一旦成型,就可以通过表面镀层或者烧蓝来提高表面的防腐性和光泽度。 另外,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发明了单质着色法(往铜或青铜溶液中放入某种化合物,使其均匀覆盖在铜表面而赋予铜新的颜色),还发明了氧化着色法(把铜放在特定的氧化物溶液里浸泡,使氧化物附着在铜的表面而形成染色效果)。前者主要是运用在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上,后者则更多地运用于黄铜和黄银材料的染色。

邰珺潜邰珺潜优质答主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汉代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是商周时期的两倍甚至三倍,但是在质量上就要略逊于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如后来,青铜器的铸造受到限制,所以铸造出来之后基本都是精品。汉代由于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原料以及铸造工艺上比商周时期进步了很多,所以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的种类,数量都要比商周时期多很多。但是由于太多了,所以在质量上就比商周时期要略逊一筹了。

在商周两代特别是商代前期,所制作的青铜器在后世被视为弥足珍稀的古董。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搜集青铜器。南北朝时期梁朝大画家兼学者张僧繇和陶弘景二人,就拥有“古钟鼎奇器多事数千”,陶弘景还着有《古今刀剑录》一书。隋唐五代也是收藏周秦汉时期青铜器的时期,初唐的段浚、晚唐的刘禹锡均有丰富的收藏。到了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还专门建立了“古器局”,收集全国各地的传世古器,收藏有三足盘、蟠龙鼎、素罍、方壶、鸟兽尊等等。

随着青铜器的逐渐稀少,人们对青铜器的态度,也从随意使用慢慢转向了收藏。北宋吕大临着有《考古图》是收录自三代至两汉的彝器、杂器,共八百一十五件,其后徽宗又组织完成了汇集于宣和殿的八百三十九件古器的图录《宣和博古图》,其中礼器为五百三十八件、乐器一百二十二、装饰用器三十九、日用器九十。从以上可知,收藏的铜器多为商周时期及汉代之器,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了当代。

所以,其实汉代的青铜器是大于商周时期的,只是青铜器到了后来越加稀缺,所以存世的青铜器商周时期要比汉代的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