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被叫假玉?
因为天然翡翠是“以玉之名”的“石头”,而人工翡翠是“以石之名”的“玉器”——它们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一)“形”不相同——这是本质区别
天然翡翠是自然天成的石头,其外形大多圆润、饱满; 而人工翡翠是用天然翡翠原石或边角料精工雕琢而成的玉器,其形状大多呈条状、块状等。 因为天然翡翠的原石大都产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所以往往带有较明显的棱角和弧度过大的形状(如图1-2),这就会使得其制作的成品表面看起来“凹凸不平”,不够光滑。这也是行内人判断真假的一个重要手段——“看形”。
(二)“色”各不相同——这是外在表现
在自然状态下,天然翡翠呈现的状态是“半透明”至“不透明”;而经过雕刻抛光后的工翡则是全透明的。除了通透性之外,两者在颜色的表达上也大有不同。 天然的翡翠有纯绿色的,也有绿白黄褐色的,其颜色分布有“色团”“色带”“色斑”之分,而且各有差别(如图3-4):
① 色团:是指颜色浓聚的一块,它可大如掌,也可小似豆。
② 色带:是指色彩在翡翠表面呈现出有规律的延伸,一般来讲,它的色调和颜色变化是有渐变规律可循的,我们在鉴定时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脉络”,即由淡到浓有规律的颜色分布。
③ 色斑:是指色块大小不一,且色调、色泽均不均匀的散在部位,它是翡翠独特的“面容”标记之一。 在整体观感上,天然翡翠给人的感觉是“活”的,犹如一块刚被切下来的玉石,保留着原本的自然风貌;而工翡则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美人”,虽然可能缺乏天然翡翠的灵性,但光彩照人、典雅端庄。
(三)“质”截然不同——这是形成原因 天然翡翠是在地质条件下,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宝石,它是“石头”但质地坚硬;而工翡是用天然石材加工制成的首饰品,它既是宝石,又是“玉器”,因为其内部结构的关系,质地往往不够坚硬。所以,用锋利的刀具去刮刻工翡,一般是能够留下痕迹的。
玉有山之玉和水之玉之说。水之玉中就有翡翠。翡翠产于缅甸的河床中,因受到河水的淘洗而显露出来,中国人称其为“子料”。山之玉中也有翡翠,因为是因岩体风化剥落而被取之。中国人称其“山料”。山料多含杂质,其品质要远远低于子料。在清代,人们所称的翡翠或非 翡非翠的翡翠,是专指从缅甸进贡的子料而称的,品质上成,颜色极佳,人们又称作老坑玉。当时进贡来的翡翠极少,制作的器物都是价值千金。人们叫它“假玉”、“非翡翠”等,都是指翡翠的“名”不正而言,实质上,人们对翡翠的喜爱和看重超过了真正的玉。
清中期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称为洋人的走狗。他们为讨好洋人,满足自己的私欲,贪污了大量鸦片税金,并且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地威胁了清朝统治。为了镇压此革命运动,清政府在1860年前后,调集大批精锐部队投入镇压。这使驻守云南等地的防务非常空虚。因此,邻国英国和俄国乘机开始对中国大肆侵略,想把中国西南边陲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将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联名上奏皇帝,要求增戍云南。其内容大意是:印度、廓尔喀、哲孟雄等国,皆被英国控制,都与云南边陲接壤,并且云南的大害是鸦片,而鸦片产于印度。如果把云南和印度隔断,就会断绝鸦片来源,云南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国家便十分安全。如果云南的安全不能确保,云贵四川也会危险。如果让英国在这些地方驻扎军队,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取长江沿岸。如果英国夺取了四川云南,中国便不能再称为大国了。当时,清政府中支持增戍云南的有恭亲王、桂良、文祥等重臣。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清政府从湖南、四川、广西等地抽调精兵镇守云南。从此,云南才得以安宁,巩固了中国的西南边陲。
从历史上看,增戍云南,加强了西南边陲的防务,也挽救了大清国的统治。但是从民间流传,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北京的后妃们争戴翡翠,使进贡来的翡翠大增,让那些守边的将士难以忍受。他们上奏朝廷要求进京,以便能就近进献或购买翡翠。这使那些达官显贵们也跃跃欲试要到云贵去任职,以便能享用这些珍玩。那些有志之士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是误国之举。其实后一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人们附会之说和以讹传讹。因为增戍云南是在1860年前后开始的,进贡翡翠却是20多年以后。如果在1860年以后有大量翡翠进入宫廷,也不能以此影响戍守云南的将士。这充分说明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