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年代集邮?
小时候,我们村子周边有个县城叫马边,它旁边有一个农场,名字叫“国营马边农场”,我经常在田埂上、水沟旁看到有人挖坑,然后埋入一些邮票,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土。 当时小,不知道那是干啥的,只觉得那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而已。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那些人是在进行邮票收藏,并且那一层土叫作“邮垫”。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成都读书。有一天去逛成都的“人民商场”(当时成都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在二楼的服装区,我看到一个摊位前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片”和“粒”,有写着“1950年壹分币”,“1962年伍角票”等等的小标签。这些大小不一的“片”,“粒”我当时很纳闷是什么东西,于是我就问老板这是什么?老板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人民币”!
当时我震惊了,因为这些纸币都是已经退出流通的人民币,按照常理来说它们应该进入博物馆,或者被销毁掉才对了,怎么还会有人大量收集这种“旧钱”呢?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早已退出流通领域的人名币叫做“古钱”,而收罗“古钱”的人就叫“炒家”。每当有新币发行的时候,“炒家”们就会蜂拥而至,将新发行的货币整箱买走,然后高价卖给喜欢收藏的人。据说当时有一种“炒”的很热的“古钱”,叫做“车号钞”,因为它每一张上面都印着生产它的工厂的名称,而这儿个工场只有内部人员知道,所以它每一张的价格都被炒的非常高,有一张就值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中国在清朝末年就有私人收藏外国邮票和中国“大龙”邮票的,但当时人们称所藏邮票为“新戏图”、“洋画片”等。辛亥革命后,邮票收藏称之为“集邮”,邮票收藏者称为“集邮者”,收藏用的册子称为“集邮簿”。收藏邮票在社会上开始流行也是这时候。1913年在北京创刊的《邮票丛话》曾登载当时北京西城一位姓马的人搜集了邮票203国7000多枚,已“集邮成癖”。1921年,我国有位藏家曾在国内和国外广泛搜罗,藏邮有“50国之多”。20年代中期,在京、沪等地,集邮活动较兴盛,且已出现邮票拍卖活动,成立了由收藏家和商家参加的邮票研究会,发行会刊《邮足报》,并已向国外搜集珍罕邮票。例如,孙中山像“帆船邮票”、“云龙邮票”、“万寿邮票”、“慈禧太后寿辰纪念邮票”、“薄纸宣邮票”等就在这时陆续从国外流回大陆,国内集邮者可在国内选购。30年代,集邮活动已普及到香港和东北地区。40年代,在重庆等大中城市,邮政部门已举办邮票发行75周年邮票展览。在1947年和1948年,上海和南京邮政机构分别举办“邮票设计图案”征集评选活动,社会反应很热烈,邮票设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邮政总局、中华邮政工会总会等团体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邮票展览会,此后在50年代中期和末期,上海、北京又举办过两次大规模邮票、邮品展览会。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各地集邮爱好者互相交流邮品的“换邮”活动十分活跃。有的地区成立了集邮沙龙,有的地区还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的红领巾集邮小组,1959年在北京举办了在北京举办了首都中、小学生邮票展览,在60年代还举办了中国邮票设计家和苏联邮票设计家的邮票设计作品、中国各省(区)邮花(指邮票图案中的花卉)邮展以及国际邮苑展览等。
1979年在北京重新举办了全国邮票展览,此后在合肥、杭州等城市又连续举办过类似的邮展。在1982年举办了“首都少年儿童集邮展览”。从1979年开始恢复和建立邮票档案工作,收集国内外邮票等邮品。在1982年邮电部向全国的省、市、自治区等34个基层邮电局、所设立邮票发行检查员;在1985年又开展“中国集邮活动日”活动,组织各种“送邮票、集邮知识下乡”、“少年儿童学雷锋,送爱心”等送邮票给边疆和山区等活动。在1982年组建了中国青年集邮协会,在1983年恢复和健全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并正式挂匾。在1984年全国有9个省、区、市,40多个城市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邮票博物馆”和“集邮博物馆”、“群众性”集邮陈列馆。在首都北京有17个区、县建立了“集邮协会”,有的省还组建了“老年集邮协会”。1984年以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每年举办“集邮活动”月。在1984年开始发行“特种邮票”时还发行该枚邮票的“小本票”,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小本票展览,以及在1985年开始发行“恭贺新禧”等“个性化邮票”。从1984年开办了全国性的“集邮讲座”。从1982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集邮函购处”和“集邮俱乐部”等。
1980年初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相继成立了青年、妇女、老年和军队等不同系统的集邮组织。目前“中国集邮联会员”和所属的省、区的各级集邮协会会员已发展到40万人。全国的“民间”集邮组织和“群众”组织已达4000多个,全国的“集邮报刊”已有200多种。在全国337个地、市、州已建立集邮协会,2000多个县、市建立“青年、